
采摘。《太平广记》卷六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玉女》:“於一日稍先至池上,及其 玉女 投小石,水芝果出。 行达 乃搴取。” 清 陈维崧 《泛清波摘遍·万大士表兄招赏白莲赋此》词:“应惹弄珠人到,乘夜搴取。”
“搴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搴取(拼音:qiān qǔ)指采摘,强调用手拔取或摘取的动作。该词由“搴”(拔取)和“取”(获取)组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现代使用较少。
该词现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日常口语中已被“采摘”“摘取”等词替代。需注意语境适配,避免生硬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搴”的其他组词(如搴旗、搴芳),可参考《新华字典》等工具书。
搴取(qiān qǔ)是一个汉字词语,用于形容抓取、夺取、拿取的意思。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是手(扌)部,右边是巅字旁(巛)部。它总共有12个笔画,属于较复杂的汉字。
搴取一词来源于古文,最早可追溯到《左传》中。它的繁体字是「搴」。
古时候,汉字「搴」的写法有所不同。在古文中,「搴」字的上部是「扌」,下部是「巛」和「品」。后来随着汉字的简化,「搴」字的下部变为了「千」,变成了现代汉字的写法。
这个词的例句可以是:他一把搴取了对方手中的果实。
与「搴取」意思相近的词有「抢夺」、「攫取」等。
相反的词可以是「归还」、「归还」等,它们表示将物品返还给原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