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迹的意思、放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迹的解释

见“ 放迹 ”。


亦作“ 放跡 ”。亦作“ 放蹟 ”。1.犹远行。《楚辞·九章·悲回风》:“求 介子 之所存兮,见 伯夷 之放迹。” 王逸 注:“放,远也;迹,行也。”

(2).犹浪迹。到处漂泊。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王公神道碑铭》:“同列有恃恩自得者,众皆媚承,公嫉其为人,不直视,由此贬 连州 司户,移 夔州 司马,又移 荆南 ……放跡在外,积四年。”《新唐书·韩思彦传》:“至官閲月,自免去,放蹟 江 淮 间。” 明 方孝孺 《学士亭记》:“故或放迹於江海,或养操於山林,求遗世忘累之士而与之游。” 清 顾炎武 《春雨》诗:“放跡江湖间,犹思理坟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迹,汉语词汇,读音为fàng jì,其核心含义指“放纵行迹,不拘礼法”。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指代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行为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放迹可拆解为“放”与“迹”两部分:“放”表放任、不拘束,“迹”指行踪、形迹,合指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生活态度。

例如在《庄子·天运》中,放迹被引申为“隐逸者之行”,体现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远离纷争的处世哲学。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亦用“放迹山水”形容文人寄情自然的洒脱境界。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领域,近义词包括“放浪”“超逸”等。

网络扩展解释

“放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远行
    源自《楚辞·九章·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注:“放,远也;迹,行也”,即指远行、远游。此义项多用于描述古人的长途跋涉或追寻理想的行为。

  2. 浪迹漂泊
    引申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状态。例如唐代韩愈在碑铭中记载某人被贬后“放迹在外,积四年”;《新唐书》中也有“放蹟江淮间”的表述,均指因际遇变化而流离辗转的生活状态。

其他说明:

如需具体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楚辞》、韩愈文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报本拔心草背碑覆局财寶长杨弛维炊砂作饭春藻瓷铛点穿点句鼎兴堵当独立自由奖章恩言耳倕鹅头干蹦蹦寡辣古法合议宏诞后备兵黄流慌怕介甲竟使遇哨居诸亢心憍气揆情审势廪饷隶释溜之大吉梨雪率从门品勉勖能员霓裳舞迫逼颇辞蒨蔚青蝇之吊杞天忧冗浊善详石钵庶品死狱缩微书天啓天授剸决屠剥頽隳无亏无侣物美价廉屑没歇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