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放迹 ”。
亦作“ 放跡 ”。亦作“ 放蹟 ”。1.犹远行。《楚辞·九章·悲回风》:“求 介子 之所存兮,见 伯夷 之放迹。” 王逸 注:“放,远也;迹,行也。”
(2).犹浪迹。到处漂泊。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王公神道碑铭》:“同列有恃恩自得者,众皆媚承,公嫉其为人,不直视,由此贬 连州 司户,移 夔州 司马,又移 荆南 ……放跡在外,积四年。”《新唐书·韩思彦传》:“至官閲月,自免去,放蹟 江 淮 间。” 明 方孝孺 《学士亭记》:“故或放迹於江海,或养操於山林,求遗世忘累之士而与之游。” 清 顾炎武 《春雨》诗:“放跡江湖间,犹思理坟典。”
“放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远行
源自《楚辞·九章·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注:“放,远也;迹,行也”,即指远行、远游。此义项多用于描述古人的长途跋涉或追寻理想的行为。
浪迹漂泊
引申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状态。例如唐代韩愈在碑铭中记载某人被贬后“放迹在外,积四年”;《新唐书》中也有“放蹟江淮间”的表述,均指因际遇变化而流离辗转的生活状态。
其他说明:
如需具体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楚辞》、韩愈文集等古籍。
放迹(fàng jì)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释放,放出。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方和攵,总共有10个笔画。
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考证,但它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有一些变体。在繁体字中,放迹可以写作放跡。在古代汉字中,写放的时候通常使用放的旧字形放。而迹的古字形则是彳加力的组合,形状与现在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放迹这个词的例句:
1. 他决定放迹他的忧虑和烦恼。
2. 放迹一段时间能有助于人们的心灵放松。
放迹还可以结合其他汉字组成更多的词汇。例如:
1. 放心:放下心中的焦虑和担忧。
2. 放松:使身心得到舒展和休息。
与放迹意思相近的词汇是释放、解放等,它们都有放开、解脱的含义。反义词可以是束缚、限制等,表示受到限制或约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