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铜制的鸟雀。《三辅黄图·建章宫》:“古歌云:‘ 长安 城西有双闕,上有双铜雀,一鸣五穀成,再鸣五穀熟。’” 南朝 梁简文帝 《和藉田诗》:“鳐鱼显嘉瑞,铜雀应丰年。”
(2).指 铜雀台 。 南朝 陈 张正见 《铜雀台》诗:“凄凉 铜雀 晚,摇落墓田通。” 唐 杜牧 《赤壁》诗:“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蒋珊渔残稿》:“泪尽英雄公一笑, 魏 家 铜雀 晋 铜驼 。”参见“ 铜雀臺 ”。
(3).亦作“ 铜爵 ”。传说中的 秦始皇 名马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 秦始皇 有七名马:追风、白兔、躡景、犇电、飞翮、铜爵、神鳧。”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秦始皇马》:“有七名马……六曰铜雀。”
“铜雀”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建筑或器物上的铜制鸟类造型。例如《三辅黄图》记载,汉代长安城西的双阙上曾有“双铜雀”,象征祥瑞,鸣叫预示五谷丰登。南朝梁简文帝的诗句“铜雀应丰年”也印证了这一意象。
特指三国时期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修建的铜雀台。该建筑以楼顶立铜雀得名,是曹操宴饮赋诗、彰显功绩的场所。唐代杜牧《赤壁》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以铜雀台为历史背景,暗喻曹操若胜则江东二乔将被掳至此地。
古籍《古今注》记载,秦始皇有七匹名马,其中第六匹名为“铜爵”(亦作“铜雀”),与“追风”“白兔”等并列。此释义较为冷僻,多见于历史文献。
《铜雀》是一个成语,意为官衔高的人。
拆分成《铜》(金属)字旁和《雀》(小鸟)字旁,共计16画。
《铜雀》多出现在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中。它的出处可以是《左传·文公四年》、《晋书·荀勖传》等。繁体字为「銅雀」。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以《銅雀》为例,古时候的写法可能并不规范,甚至可能没有明确的标准。这是因为汉字的形态和写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和改变。
他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铜雀守仓。
铜雀守仓、铜雀春深、铜雀衔杯
金榜题名、高官厚禄、宦海沉浮
贫贱交相、不聞不問、无官一身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