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m;pattern] 官吏处事的规则法度;一定的规格样子
描图格式
书信格式
(1).官吏处事的规则法度。《北史·崔仲方传》:“时 武帝 阴有灭 齐 志, 仲方 献二十策,帝大奇之。復与少内史 赵芬 删定格式。”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汉高祖 既入关,诸将刼珠玉寳货,唯 萧何 独收 秦 格式律令,卒为 汉 名相,功居第一。”《新五代史·梁太祖纪下》:“十二月癸酉,颁律令格式。” 宋 叶适 《新书》:“本朝以律为经,而勅令格式随时脩立。”
(2).一定的规格样式。《北史·韩麒麟传》:“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人归朴素。”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 元丰 四年, 于闐国 上表,称 于闐国 僂儸 大福力量 知文法 黑汗王 ,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 汉 家阿舅大官家云云,如此等语言,恐藩服自有格式。”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 沉 宋 诸人,益讲求声病,於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情绪的发泄,至少就有上述的三大格式。”
“格式”是现代汉语中表示规范样式的常用名词,其核心含义指代“经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形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定义,格式特指“一定的规格式样”,强调事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需要遵循的既定标准。
从构词法角度分析:“格”字原指木架纵横结构,《说文解字》释为“木长貌”,引申为法式、标准;“式”字从工(器具),《周礼·考工记》注为“谓依规矩程式”,指代样式形态。二者组合后形成复合词,最早见于《北史·樊深传》“读书昼夜不倦,尤明《左氏传》,为格式多所该综”,此处已含规范文书之义。
现代应用包含三个维度:
《辞海》(第七版)特别指出,格式具有“强制性与指导性并存”的特征,既包含必须遵守的法定格式(如法律文书),也包含推荐性格式(如学术论文MLA/APA格式)。这种双重属性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基础框架,通过统一标准保障信息解读的准确性与效率。
“格式”是一个多领域通用的概念,通常指某种规范化的结构、排列方式或标准。以下是详细解释:
“格式”指事物呈现的固定规则或组织形式,用于统一规范内容的表现形式。例如:
若需了解特定领域(如法律文书格式、Python代码规范等)的详细要求,建议补充具体场景,我将进一步说明。
拜辱谤辱背包奔泷擘析长林丰草赤夏莼鲈之思雌老虎辞托戴奉带路黮袍得解隄障垛募二十四友風馳電卷封事复交顾况郭景飞仙咳笑寒石后骨吼疾坚白交钩解军憬憧禁路菊花节恪守刘海蟾驴牀眉语目笑篾篓木丹幕朔佞谄暖兜女壻骈词其道亡繇荣伸入内丧气话适量四人天梭霞肃疏贪猥无厌天咎停交贮苦兔角龟毛柁楼王老温富下部挦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