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酱和干肉。 清 归庄 《噫嘻》诗之一:“招魂无衣裳,奠尸缺醢脯。”
“醢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指用盐腌制的肉脯,通过盐渍、晾晒或风干工艺加工而成,主要用于古代食物保存。
历史用途
古代因缺乏现代保鲜技术,腌制是肉类储存的常见方法。制成肉脯后便于携带,适合行军、旅行或长期储存,同时形成独特风味。
制作特点
需经过盐腌脱水、自然风干等步骤,抑制细菌滋生,延长保质期。类似现代腊肉、风干火腿的工艺原理。
现代保留情况
该词现今多见于方言或古文研究,例如描述传统腌制食品时可能引用,但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用例,建议查阅《周礼》《齐民要术》等古籍中关于古代食制的记载。
《醢脯》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腌制的肉类或鱼类食品。
《醢脯》的拆分部首为酉(yǒu)和⺼(ròu),其笔画数为22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中,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汉字。
《醢脯》在繁体字中写作醢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醢字的上部分是一个表示酒的酉字,下面则是由三个字合起来组成的。这三个字分别代表着积存的肉类、腌制的食品和冶炼溶液。脯字的写法则与现在相似,表示肉干。
1.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腌制一些醢脯来招待来访的亲友。
2. 他打开醢脯罐,闻到了一股浓烈的咸香味。
- 醢汁(hāi zhī):用来腌制肉类或鱼类的浓汁。
- 脯肉(fǔ ròu):经过腌制和烹饪后的肉干。
- 腌制:指将食物浸泡在盐水、酱汁或其他调味品中,以防止腐败。
- 鲜肉:指新鲜的肉类,未经腌制或烹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