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与竹经冬不凋,梅则寒冬生花,故习称为“岁寒三友”。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卷下:“ 五龙亭 旧为 太素殿 ,创于 明 天顺 年,在 太液池 西南向,后有草亭,画松竹梅于上,曰‘岁寒门’。”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梅竹石三友》:“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今人但知松竹梅为三友,莫知梅竹石之为三友也。”
松竹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合称“岁寒三友”,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析:
松树代表坚韧不拔、正直高洁。它在寒冬中依然常青,枝干如铁、扎根岩石,象征逆境中顽强不屈的精神()。松树挺拔的姿态更被文人视为刚正不阿的人格化身,如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即是对其品格的赞美()。
竹子的虚心有节、宁折不弯特性最受推崇。其“中空外直”的形态寓意谦逊包容的胸怀,而风雨中宁断不曲的韧性则象征坚持原则的气节()。苏轼曾以竹自勉,推崇其“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境界()。
梅花以凌霜傲雪、冰清玉洁著称。它在寒冬绽放,不与百花争春,体现超凡脱俗的品格()。明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对其高洁之美的诠释()。
三者组合为“岁寒三友”源于宋代文人画题材,后演变为吉祥图案,代表逆境中的忠贞友谊与高尚人格()。这一意象不仅常见于诗词书画,更融入建筑装饰(如故宫“岁寒门”彩绘)和日常器物,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
《松竹梅》是一个汉字词语,指代了三种不同植物,分别是松树、竹子和梅花。这三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不同的品质和意义。
《松竹梅》这个词的部首分别是木(mù)和艹(cǎo)。松的笔画数为8,竹为6,梅为11。
《松竹梅》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这个词语经常用来形容三种不同性格、能力或地位的人,分别代表了坚贞刚直、潇洒清雅以及傲霜斗雪的品质。
《松竹梅》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松竹梅」。
在古代,「松竹梅」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上仍然是由「木」和「艹」组成。不同的书法家和历史时期可能会有微小的变化。
1. 他的品质如同松竹梅一般,高尚而坚定。
2. 她的风度翩翩,宛如竹子般潇洒。
3. 他的毅力和坚韧有如梅花一般。
松风、竹影、梅雪、松柏、竹篱、梅开等。
松树的近义词可以是松木、油松;竹子的近义词可以是笋、竹笋;梅花的近义词可以是梅核、冰梅。
松树的反义词可以是柳树、桃树;竹子的反义词可以是菜心、蔬菜;梅花的反义词可以是岩藻、苔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