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腰的革带及其下垂部分。后亦泛指束腰的大带。语本《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杜预 注:“鞶,绅带也;一名大带。厉,大带之垂者。” 汉 张衡 《东京赋》:“火龙黼黻,藻繂鞶厉。” 晋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一说鞶为小囊,裂帛为之饰。厉、裂,古通,义同。参见“ 鞶裂 ”。
“鞶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鞶(pán)
指古代束腰的革带,通常由皮革制成,属于贵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厉(lì)
在此语境中特指革带下垂的部分,即腰带末端的装饰性垂饰。这一含义源自《左传》杜预注:“厉,大带之垂者”。需注意,“厉”在其他语境中可指磨刀石、灾祸等(如提及的“疠”“恶鬼”等义项),但此处与服饰相关。
“鞶厉”合称指代束腰的革带及其下垂部分,后逐渐演变为泛指贵族束腰的大带。其功能不仅是固定衣物,更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例如《左传·桓公二年》记载:“鞶、厉、游、缨,昭其数也”,通过鞶厉等配饰彰显礼制规范。
若需进一步了解“厉”的其他义项(如磨刀石、灾祸等),可参考古代字书或注疏文献。
鞶厉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pán lì。它的意思是控制、制服或束缚等。
鞶厉由马部和厂部组成。马部位于上方,是汉字中的一个部首,表示与马有关的事物。厂部位于下方,也是一个常见的部首。
鞶厉包含了12个笔画。笔画是表达汉字形态的基础单位,它们代表了书写汉字时用笔的顺序和动作。
鞶厉是古代文献中的一个词语,较为少见。在现代汉字中,鞶厉很少被使用,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生僻字。
繁体字中的鞶厉为鞶厤。
在古代汉字中,鞶厉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基本相同。部首的形状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上仍然可以辨认出鞶厉这个字。
1. 他用鞶厉的方法让自己保持专注。
2. 庄子通过讲故事来鞶厉他人的思维。
鞶厉作为一个词语,可以参与构成其他词语,例如:
鞶厉劲(形容性格或行为严厉)
鞶厉之教(以严酷的方式教育)
鞶厉之权(强制、压制的权力)
鞶厉之词(严厉的话语)
与鞶厉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抑制、约束、克制、管理、控制等。
与鞶厉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放松、释放、解除、宽容、自由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