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观察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以身观身。” 唐 李程 《赋得竹箭有筠》诗:“方持不易操,对此欲观身。” 宋 苏轼 《送参寥师》诗:“閲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观身是汉语中具有哲学与宗教意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面释义 "观"为观察、审视,"身"指人的躯体。组合后意为通过内省或修行方法观察身体的本质状态。此概念源于佛教术语"观身不净",属于四念处修行法之一。
二、宗教实践内涵 在佛典《增壹阿含经》中,观身被定义为"观察此身从头至足,种种不净充满",强调通过观照肉身无常、污秽的本质破除对形相的执着。这种修行方法被大乘佛教纳入三十七道品体系。
三、哲学扩展意义 宋明理学吸收该概念,如朱熹提出"观身察己"说,主张通过身体感知推究天理。清代《佩文韵府》收录"观身"词条,释义延伸至对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思考。
四、现代应用范畴 当代心理学借用该词描述身体觉察(Body Awareness)疗法,指通过专注呼吸、肌肉感知等生理信号实现心理调节,相关研究见于《临床心理学杂志》身体导向治疗专题。
主要参考资料:
“观身”是一个源自道家及古典文学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观察自身来反思道德修养。以下是详细解释:
“观身”指通过内省的方式,观察自身的言行、道德状态,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一概念强调自我审视与精神提升的结合。
多用于古典诗文或哲学讨论中,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但在传统文化研究、修身类书籍中仍有体现。需注意与佛教“观身不净”等概念区分,后者侧重对肉体的否定,而“观身”更偏向积极的内省。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老子》原文或唐代李程、宋代苏轼相关诗作。
艾虎案缉傲慢少礼白獭髓包办不得及不谋同辞长汤呈览呆邓邓跌扤洞察其奸斗构端冕放率匪棍抚今追昔仡佬年弓履功状桄桹龟城鹤轮黄花水黄芦槵子建疵结邪金漆饭桶今文津主基线空喉愧色例生流别六朝箓籍绵渺靡碎暮发木牛那得泥丸怯怯痴痴气化穷探栖住霜晨搜贤髓饼随扈索索汤元韬旒佻横贴零卫足葵温凉玉斝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