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例生的意思、例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例生的解释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清 康熙 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此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不久停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例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特殊生员类别,指通过捐纳财物(如粟米、银两)进入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并获得生员(秀才)资格者。其核心含义与特点如下:

  1. 定义与性质

    例生是“例监生”在地方官学层面的对应形式,属于“捐纳入学”的产物。它并非通过正规的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获得资格,而是依据朝廷颁布的捐纳条例(“事例”),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粮后,被特许准入官学读书的生员。其身份虽为生员,但在社会地位和声誉上通常低于正途出身的廪生、增生、附生。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例生”及“捐纳”相关条目的释义。

  2. 历史背景与设立目的

    明清两代,尤其在财政紧张或遇有重大事件(如灾荒、战争、营建工程)时,朝廷会临时或定期开放捐纳,允许民间富户通过捐钱捐粮换取功名或官职资格。“例生”制度即在此背景下产生,主要目的是为国家财政开辟额外收入来源。来源:历史学者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对捐纳制度的详细论述。

  3. 特点与限制

    • 非正途出身:例生被视为“异途”,与通过层层考试选拔的“正途”生员有别。
    • 无国家廪膳:例生通常不享受官府提供的廪米津贴(即非“廪生”)。
    • 出学限制:例生一般不能在官学内递补为廪生或增生,其身份主要停留在生员资格层面。
    • 应试资格:获得例生资格后,理论上可参加乡试考举人,但实际中录取得较少。来源:《明史·选举志一》及《清史稿·选举志七》中关于学校、捐纳的相关记载。
  4. 社会影响与评价

    例生制度虽缓解了朝廷财政压力,但也冲击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降低了生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常被视为科举制度的一种弊政,受到士林非议。它反映了传统社会功名资格的商品化倾向。来源:教育史学者研究(如相关科举制度史论著)对此现象的普遍分析。

  5. 相关概念辨析

    例贡生:通过捐纳进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属国子监层面的捐纳生员。

    例监生:通过捐纳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者,是国子监生的类别之一。

    例生特指在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层面通过捐纳获得的生员资格,与例贡、例监层级不同。来源:清代官修《钦定学政全书》中对各类生员、贡监生的界定与管理规定。

网络扩展解释

“例生”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1. 科举制度中的历史术语
    指清代康熙时期因筹饷需要,允许通过捐纳(即缴纳钱粮)获得府、州、县学生员资格的特殊制度。此类生员被称为“例生”或“饷生”,但该制度实施时间较短即被废止。

  2.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用法(需谨慎参考)
    根据查字典的解释,“例生”读作“lì shēng”,由“例”(典型)和“生”(产生)组成,表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物出现,为他人提供榜样或启示。例如用于描述某类典型事件带来的影响。
    注:此解释仅见于个别来源,权威性存疑,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核实。

若涉及历史文献或科举制度,应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为现代汉语中的比喻用法,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

别人正在浏览...

北仑港崩奔波罗的海长跂陈状崇薙刺文从容应对厝衷钝顽凡器丰凝覆海高才大德耕获贡声关门落闩棺束慧心巧思蹇废焦魂焦了尾巴梢子计度鸡化九御考测客坐揆量量沙轹蹙陵卫林下风度硫代硫酸钠络脑杪小内境拟貌旁引曲证僄突僻峤辟倚青墩娶妻赡表子善富生公石神魂深亮申章沈舟破釜世伯兽行厮扑讨顺危侧尾煞诬托诡挂无线电台狎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