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芦的意思、黄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芦的解释

[reed] 芦苇的一种

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详细解释

枯黄的芦苇。 汉 徐干 《中论·修本》:“黄芦之萌,以兆大中之暑。” 唐 王昌龄 《九江口作》诗:“驛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清 纳兰性德 《菩萨鬘·寄梁汾苕中》词:“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芦是汉语词汇中特指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在秋季枯黄状态下的名称,属于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该词由“黄”(枯黄色)和“芦”(芦苇)构成,既描述植物的颜色特征,又明确其物种归属。

从植物学角度,黄芦多生长于湿地、河岸等水域环境,茎秆中空且高大,叶片呈披针形,秋季茎叶转为黄褐色,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在文学意象中,黄芦常与白草、寒水等并提,用以烘托萧瑟秋景。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绕宅生”,借黄芦的枯败暗喻人生境遇的凄凉。

权威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枯黄的芦苇”,强调其季节性特征;《辞海》补充其别名“葭菼”,指出古代文献中常作为边塞或离愁的象征物。在民俗文化中,黄芦秆可用于编织席垫,花絮能制填充物,体现传统劳动智慧。

示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黄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础释义

黄芦指芦苇的一种,特指枯黄的芦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绕宅生”,即以黄芦描绘秋季萧瑟的自然景象。

二、引证与文学意象

  1. 古文献记载
    汉代徐干《中论·修本》提到“黄芦之萌,以兆大中之暑”,通过黄芦的萌芽预示季节变化。
    唐代王昌龄《九江口作》中“望尽黄芦洲”,则用黄芦渲染苍茫的江畔景色。

  2. 诗词中的象征
    黄芦常与“孤舟”“苦竹”等意象结合,表达孤寂、漂泊之情。如纳兰性德词中“黄芦苦竹孤舟泊”,借植物烘托羁旅愁绪。

三、其他说明

需注意“黄芦”在极少数语境中可能指代人名(如河北历史人物),但此用法罕见,通常以植物释义为主。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籍、诗词及现代词典解释,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跋识别愁不露圭角称乐单孔目刀光剑影大事夸张大役點菜地头东波蠹糵二等舱非次棼纚付任溉导贡闱购拿沟畎鼓汰轰隆隆互斥煎点缄縢釂鼓惊见骇闻旌铭咎过矩方鞠院宽打窄用喹啉浪放类木行星翎鬣没白没黑蜜橘飘樊落溷平章霹拍溥将邛遇坵墟颯纚散架神锦衾申请书蛇添足书刊松风石夙雠素客琐任遝匝町疃退犀伟异小公务员袭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