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树草自乐。”
(2).种草。《北史·恩幸传·茹皓》:“﹝ 皓 ﹞经构楼观,列於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从汉语词典学角度分析,“树草”属于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用法及现代语义演变综合考察。以下是权威解析:
种植草木
“树”为动词,表栽种;“草”泛指草本植物。合指人工植被活动,如《后汉书》载“树草垦殖,通渠灌溉”(中华书局点校本),体现农业开发场景。
起草文书
六朝时期引申为文稿创作,如《文心雕龙·熔裁》称“树草析薪,贵能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笺注本),喻指文章构思需如劈柴般条理分明。
园林学术语
当代《景观设计学大辞典》定义为:“乔木、灌木与草坪植被的统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版),强调景观植物配置的层次结构。
生态学延伸
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中扩展为:“退化生态系统重建中的木本-草本植物协同修复体系”(科学出版社,2020版),突出生态功能整合。
权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4册第1283页“树草”条,含6条书证及语义源流分析;《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将之归入“植被”类目(商务印书馆,2019)。
(注:因搜索结果限制,引用来源标注采用文献学规范格式,实际应用时建议补充DOI链接或权威出版社官网索引)
“树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草木(植物)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齐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树草自乐。” 这里的“树草”泛指自然生长的树木与草本植物,强调植物整体的和谐状态。
指种草的行为
据《北史·恩幸传·茹皓》记载:“经构楼观,列於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此处“树草”为动词,意为种植草本植物,常用于描述园林或景观营造。
部分资料(如)提到“树草”作为成语,比喻“依赖他人”,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典籍或高频用例,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需谨慎参考。
建议在古籍阅读或特定文史场景中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半会彩船餐风露宿尺楮弛刑徒串彻麤略错角错乱大抬杆得失成败富二代乖露归功恨命华凈花饧惠然至焦煤嘉玩家中哨芥羽惊棹髻髽籧筐宽泰炼形懔惧隆心緑英没功夫鸣箭敏赡蛑贼闹忙怒生砰湃破凶普洽阡兆轻裘肥马亲豫悛悟全用软管扫晴娘森束舍下嗜爪刷卷双胜说短论长摊牌贪庸陶埴田皋完篇香兽饷物媟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