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绌的意思、斥绌的详细解释
斥绌的解释
见“ 斥黜 ”。
词语分解
- 斥的解释 斥 ì 责备:斥责。怒斥。驳斥。训斥。 指,指出:斥谬(指出错误)。 使退去,使离开:斥退。 开拓:开地斥境。 多,广:充斥。 侦察,伺望:斥候(旧时侦察敌情的士兵)。 盐碱地:斥卤。 古同“尺”,尺
- 绌的解释 绌 (絀) ù 不足,不够:支绌(款项不够分配)。左支右绌。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古同“黜”,罢免,革除。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斥绌”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单独使用,其含义需结合两个单字的古义来理解:
-
基本释义:
- 斥:本义指驱逐、排斥、摒弃。引申为斥退、罢免、革除(官职或地位)。
- 绌:本义指不足、短缺。引申为贬退、降职、废黜,特指在比较中居于下位或被淘汰。
- 斥绌:结合两字之义,“斥绌”意指排斥、贬退、罢黜。它强调通过排斥、贬低的方式,使某人或某物失去原有的地位、官职或价值,含有使之降格或废弃不用的意思。
-
用法与语境:
-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叙述中,描述对官员、人才、学说或事物的贬斥、罢免或废弃。
- 例如,在描述政治斗争或学术争论时,指一方势力或观点被另一方压制、贬低并排除在外。
- 它带有较强的被动意味,指主体被外力所排斥贬退。
-
与现代词语的对应:
- 现代汉语中,与“斥绌”含义相近的词有:斥退、贬黜、罢黜、废黜、摒弃、排斥等。
- 具体使用哪个词,需根据语境选择。若强调罢免官职,常用“罢黜”、“贬黜”;若强调排斥不用,常用“摒弃”、“排斥”。
-
权威参考来源:
- 对于古汉语词汇的精确释义,最权威的参考是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
- 《汉语大词典》: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了“斥”和“绌”的丰富义项及包含它们的复合词(如“斥绌”或其近义词“绌斥”),并提供书证。其释义具有极高的学术权威性。可在各大图书馆查阅或通过专业数据库访问。
- 《辞源》(修订本):侧重探求汉语词汇的古义、词源及历史演变,是研究古汉语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工具书,对“斥”、“绌”等字的古义有详细考释。同样可在图书馆查阅或通过专业数据库访问。
- 《古代汉语词典》:专门收录古代汉语词汇,释义精当,例证丰富,适合学习和研究古汉语使用。是理解“斥绌”这类古语词的实用工具。
“斥绌”是一个古语词,意为排斥、贬退、罢黜,指通过贬低、排斥的方式使某人或某物失去原有地位或价值。其核心在于“排斥使之降格或废弃”。理解该词需结合“斥”的“驱逐、罢免”义和“绌”的“不足、贬退”义。欲深入了解其确切用法和例证,应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修订本)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历史语文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斥绌”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
“斥绌”意为严厉斥责并否定或黜免,多用于形容对人或事的强烈批评与否定。例如《后汉书·郎顗传》提到“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即通过贬斥罢免来稳定民心。
-
字义分解
- 斥:既有“责备”(如斥责)之意,也有“驱逐”(如斥退)之义,如《列女传》中“斥绌之人”指被贬黜者。
- 绌:本义为短缺,引申为“否定”或“驳斥”,如《史记》中“绌黄老刑名百家”。
二、使用场景与辨析
- 历史语境:多见于汉代文献,如官员因失职被“斥绌”的记载。
- 现代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多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讨论中。
- 注意点:部分资料(如)将“绌”误注为“yè”,实际应读作“chù”。
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解获取更全面的历史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暗流巴不的白麟冰雕朝霜畜仁打毬底码樲棘浮艳浮灾敢直海术衡纪鹤怨红芳厚坤交直京都十景鲸须金正就抚酒爵牢头羸疾灵镜留用丽正书院茅台麻扎刀暮气沉沉难过拍板怕事漂旋匹妇沟渠凭籍迫截迫唶遣适契家欺隐然膏三副僧轩扇摇少敍噬不见齿数道松罗宿好恬忽体逊通心锦雾缕乌台客仵作纤絺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