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席;草垫子。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经,单藺籧篨而已。”《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 晋 杜预 注:“在车之右者挟辕为战备,在左者追求草蓐为宿备。”
(2).指产褥。(坐)月子。《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欲以十月幸 洛 。”
根据权威资料,“草蓐”一词的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草席/草垫子
指用草编织的席子或垫子,常见于古代生活场景。如《盐铁论》记载普通人用草蓐为卧具(),《说文解字》也将其本义解释为“草席,所以荐生”()。
产褥(坐月子)
引申为产妇分娩时使用的草垫,后代指产后休养期。如《左传》杜预注提到“草蓐”为宿营垫具,后与生育场景关联()。
二、文化引申
古代医书常以“蓐”指代产房或产后调养,如“临蓐”一词即源于此()。
三、读音纠正
“蓐”的正确读音为rǔ(上声),而非常见的误读“rù”()。
四、文献出处
该词在《礼记·内则》《盐铁论》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反映了古代生活与生育文化()。
草蓐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形容躺在草地上的样子。草蓐由“草”和“蓐”两个字组成。
草的部首是艹,它的笔画数是5;蓐的部首是艹,它的笔画数是14。
草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柏舟》中的一句诗:“草蓐在泮,其茎扶疏。”这句诗描绘了草地上茂盛的蓬勃生长的草。后来,“草蓐”被用来形容人们躺在草地上的样子。
草蓐的繁体字为「草藉」。
在古代,草蓐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有些文献中将“蓐”写作“薥”,但在现代通用的写法中,“蓐”常用于表示草蓐。
1. 躺在草蓐上,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 他一辈子都在草蓐上漂泊。
草席、蓐收、蓐抱、蓐食等。
草地、草坪、草场。
硬床、石板床、华丽之床。
班直贲治本旨俵解臂缠必修科操舟尝胆儃伫超迈绝伦瘛瘲触陷错悮大人不见小人怪淀脚绡第二课堂动念发华焚笔敷衽根牙磐错恭饬黆黆何所骅駵嗟悔无及解剖街树尽善尽美金银花集资军阀吭吭胯子篮板球稂莠不齐懒困老虎勒铭燕然路程碑螺果瞀瘛马子桶牛宫藕丝起轰骐骥肉里钱禅代盛位使巧食田寿序説媒拉縴太子太保桃花流同等铜花土狗子屯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