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刮目的意思、刮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刮目的解释

(1).拭目。谓改变旧看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 子云 ( 萧子云 )嘆曰:‘此人(指 丁覘 )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於是闻者稍復刮目。”

(2).指集中注意力。《新唐书·张廷珪传》:“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 宋 苏舜钦 《送李冀州》诗:“众人刮目看能事,著鞭无为儒生羞。”

(3).谓另眼看待。《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只为 端卿 生得方面大耳,秀目龙眉,身躯伟岸,与其他侍者不同,所以天颜刮目。”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刮目”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核心含义及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本义

    “刮”指擦拭、清除的动作,“目”即眼睛。组合后字面意为擦拭眼睛,表示使视线清晰的动作。该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独立使用。

  2. 核心引申义

    在成语“刮目相看”中,“刮目”引申为彻底改变原有的看法或态度,强调因对方进步显著而产生的重新审视与惊叹。例如:“他仅用半年就精通法语,令人刮目相看。”


二、词源与典故

典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潜心研读兵书史籍。鲁肃到访时惊叹其学识精进,吕蒙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此典故奠定了“刮目”的语义基础,凸显因时间推移或能力提升而需重新评价的深层含义。


三、现代用法解析

  1. 语义特征

    • 动态性:隐含从旧认知到新认知的转变过程(如:从轻视到重视)。
    • 积极性:多用于褒扬他人突破性进步(例:科技突破令业界刮目)。
    • 对比性:需存在前后认知差异(如:昔日顽童今成学者,师长无不刮目)。
  2. 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中,“刮目”极少单独成句,主要作为“刮目相看”“刮目相待”等固定短语的构成成分,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


四、权威工具书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标注“刮目”为动词性语素,释义为“指彻底改变原来的看法”,强调认知的更新。

  2. 《汉语大词典》:

    引《三国志》典故,释义包含“擦拭眼睛”的本义及“另眼相看”的比喻义,突出历史语义演变。


五、使用场景示例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等权威辞书,并溯源至《三国志》经典用例,释义符合学界共识。因词典内容受版权保护,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平台查阅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刮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刮目”原指擦拭眼睛使其明亮,后引申为用新眼光重新审视人或事物,常表达对他人进步或变化的惊叹。例如“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二、详细解释

  1. 改变旧看法
    源自《颜氏家训》中“闻者稍复刮目”,指因某人表现超预期而改变原有评价。
  2. 集中注意力
    如《新唐书》中“刮目以视”,强调专注观察。
  3. 另眼相待
    用于形容对某人或事物特别重视,如《醒世恒言》中“天颜刮目”。

三、常见用法与示例


四、文化典故

“刮目”的经典出处是《三国志》中吕蒙的故事:孙权劝学后,鲁肃惊叹吕蒙学识进步,吕蒙回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五、近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或例句,可参考《颜氏家训》《三国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黯淡滩拜尘保城八一勋章绷簧膑辟壁塑不下于草藳漕谷冲殇楮翰存济吊灾滴水不漏东归鹅掌楸法势筏子贯颐罟客谷神含苞欲放函育红靺鞨江调尖脐俭然绞盘击均经线劲气金英僦民卷藏据凭魁硕劳竭雷板敛财量定量入为出轮胎麻林谩蔽描笔名角判决书偏将剽便乾巛青袍乌帢擒获啓譬散财式廓水肥网巾窝儿薄脆龌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