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鱼鲊》:“作裹鮓法:臠鱼,洗讫,则盐和糝。十臠为裹,以荷叶裹之,唯厚为佳,穿破则虫入。不復须水浸、镇迮之事。只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鮓’。荷叶别有一种香,奇相发起香气,又胜凡鮓,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参见“ 裹鮓帖 ”。
(2). 晋 王羲之 《裹鲊帖》的省称。 元 赵孟頫 《论书》诗:“《裹鮓》若能长住世, 子鸞 未必可惊人。”
裹鲊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裹”和“鲊”两部分组成,其含义可从字源、构词及历史用法三方面解析:
本义指用布、纸等物包缠或覆盖物体,引申为包扎、包裹的动作。《说文解字》释为“缠也”,强调外部的包覆行为。
指用盐、米粉等腌制的鱼类食品,古代亦泛指发酵腌制的肉食。《集韵》注:“盐渍鱼也”,凸显其加工工艺。
裹鲊特指将鱼肉等食材用荷叶、箬叶等包裹后进行腌制或发酵的古代食品加工方法。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此法盛行于唐宋时期,常见于饮食记载:
在当代语境中,“裹鲊”可引申为: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第12卷,第143页)
- 王力. 古汉语字典[M]. 中华书局, 2000. (第321页“鲊”字条)
- 尚秉和.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 中国书店, 2001. (卷十五“饮食篇”)
“裹鲊”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指用荷叶包裹腌制的鱼制品,属于古代贮藏食物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鱼切块,用盐和糝(谷物碎粒)混合腌制后,以荷叶包裹密封,防止虫蛀或变质。这种工艺在《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具有防腐保鲜的作用,且荷叶的香气能赋予鱼肉独特风味。
特指晋代王羲之的《裹鲊帖》。此帖是王羲之的书法名作之一,元代赵孟頫曾评价其艺术价值。后人常以“裹鲊”作为该帖的简称。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资料(如)提到“裹鲊”被引申为成语,形容“事物紧密相连”,但此用法在其他权威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比喻有关,需谨慎使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裹鲊帖》的书法细节或古代食品腌制工艺,可查阅《齐民要术》或书法典籍。
百绪八体比较级博物洽闻苍宇禅客聪明才智大从单方点就抵触兜的风狂妇人醇酒腹诅格格钩诗钩鬼谣还眺含齿含道和附蝗旱秽芜界方景昃金鸂鶒卷白波阆风巅连云黎旦灵琛陵屯鳞介流僻门刺呸呸陪宴千里棹亲结穷野七魄悠悠曘昧穇穇盛轨生盆慑畏适时视遇説述丝纷栉比蒐獮碎步顽愁围攻闻风而兴卧榻之侧小碎洗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