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箔的意思、垂箔的详细解释
垂箔的解释
犹垂帘。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某公在 章献明肃后 垂箔日,密进《唐武氏七庙图》,后抵之地曰:‘我不作负祖宗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太后又詔曰:‘嗣君冲幼,强敌未寧,事尤急於防秋,理难安於垂箔。臣僚恳请,不可重违,宜復御朝,以安中外。’”参见“ 垂帘 ”。
词语分解
- 垂的解释 垂 í 东西一头挂下:垂杨柳。垂钓。垂直。垂线。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泪。垂髫(头发下垂,指儿童)。垂头丧气。 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爱。垂怜。垂询。 传下去
- 箔的解释 箔 ó 用苇子、秫秸等做成的帘子:苇箔。席箔。 养蚕的器具,多用竹制成,像筛子或席子。亦称“蚕帘”。 金属薄片:金箔。铜箔。 敷上金属薄片或粉末的纸,祭祀时当作阴间纸钱烧化:锡箔。 笔画数:; 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垂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垂帘”,主要用于古代政治语境中,特指太后或皇后在皇帝年幼或无法亲政时,通过垂帘的方式参与朝政。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整体词义
- 基本解释:指悬挂帘幕(箔)以遮挡视线,常用于形容女性统治者临朝听政的场景,即“垂帘听政”。
- 历史用例:
- 宋代邵博《闻见后录》提到某公在章献明肃皇后“垂箔日”进献《唐武氏七庙图》,被皇后拒绝。
-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高宗时期,因嗣君年幼、强敌未平,太后下诏称“事尤急於防秋,理难安於垂箔”,最终恢复临朝听政。
二、单字释义
-
垂(chuí)
- 本义:物体自上而下悬挂,如“垂柳”。
- 引申义:流传(如“永垂不朽”)、接近(如“垂老”“功败垂成”),或敬辞(如“垂念”)。
-
箔(bó)
- 原指用苇子、秫秸编成的帘子(如“苇箔”“席箔”),后扩展至养蚕的竹器(蚕箔)或金属薄片(如“金箔”“铜箔”)。
三、应用场景
“垂箔”多用于史书或文献中,描述女性掌权者代理朝政的行为,与“垂帘”同义。例如:
- 宋代太后因皇帝年幼,通过“垂箔”形式处理政务,既保持礼仪上的隔阂,又实际参与决策。
四、补充说明
- 词频: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属于历史词汇。
- 权威参考:天奇教育等平台将其列为“热门组词”,但释义仍围绕“垂帘”展开。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文献用例,可查阅《续资治通鉴》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垂箔这个词,意思是指垂挂的幔帐。它的拆分部首是“幺”和“白”,笔画数是9。垂箔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指在庙宇、宫殿或重要场合中悬挂的幔帐,用来增添肃穆庄严的氛围。在繁体字中,垂箔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垂箔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使用垂箔一词可以组成一些词汇,比如垂箔挥毫、垂箔示众等。与垂箔相关的近义词是“悬挂”,反义词可能是“卷起”。以下是一个例句:“观众的目光在庙宇中垂箔的灯笼上停留,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