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文姬(约公元177年—?),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女性文学家、音乐家。在汉语词典释义中,她通常被定义为:
蔡文姬
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文学,善诗文。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家。后遭逢汉末战乱,被匈奴掳掠至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建安年间由曹操遣使赎回,再嫁同郡董祀。其生平坎坷,代表作《悲愤诗》二首(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作者存疑),以亲身经历抒写离乱之痛与家国之思,情感真挚深沉,是早期女性文学的重要典范,被誉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之一。
《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
正史对其生平有明确记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详细记述其被掳、赎归及整理父亲蔡邕遗著等事。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八十四)
《悲愤诗》五言体
收录于《昭明文选》,诗中“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等句,真实再现战乱惨状,被历代学者视为汉末社会史诗。
(来源:萧统《文选》卷二十七)
学术研究
现代学者对蔡文姬文学成就的权威分析,可参考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其中评价其诗“以个人命运折射时代悲剧,开女性自述体叙事诗先河”。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ISBN 9787040164799)
文化影响
其形象常见于后世绘画、戏曲,如明代《胡笳十八拍图》及京剧《文姬归汉》,相关文物藏于故宫博物院。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数字文物库”)
蔡邕:文姬之父,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胡笳十八拍:传为蔡文姬所作的琴歌,现存最早见于《琴集》(唐代手抄本)。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文姬(原字昭姬,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东汉末年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学家和音乐家。以下是关于她的详细解释:
蔡文姬出身名门,父亲蔡邕是东汉大儒,精通经史、书法、音律,曾参与《熹平石经》校订。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学多才,五岁能诵《诗经》,七岁即兴作诗,并展现出超凡音乐天赋,六岁时便能辨琴弦松紧。
婚姻坎坷
文姬归汉
曹操念及与蔡邕旧谊,于公元207年以重金赎回蔡文姬,并安排其改嫁董祀,史称“文姬归汉”。归汉后,她凭记忆默写父亲散佚的四百余篇典籍,助力文化传承。
代表作品
音乐造诣
精通音律,曾参与整理古琴曲谱,其辨音能力在幼年时已闻名洛阳。
蔡文姬以“乱世才女”形象载入史册,其生平融合了个人悲欢与时代动荡,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成为后世诗词、戏剧的重要题材。
阿托品百泉宝台卑梁熛熏草札董逃歌洞泻風迸富户敷写冈坂公教国正孤伤韩信用兵,多多益办贺若红新月会蹇难剿民积风惊破倦乏絶处觉王礼成理代罹法陵季陵使灵威麟趾殿留运龙宾买空卖空浼渎母株拗不过暖丝批郤导窾颇侧起夺气筒羣务扫雪申变申发申举适物癙忧太阳甜句儿吐花土军豚犬丸鼓无根而固小娥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