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陈设祭祀食品。《后汉书·祭祀志下》“四时合祭於 世祖庙 ” 刘昭 注引 晋 谢沉 《后汉书》:“上言…… 明德皇后 宜配 孝明皇帝 於 世祖庙 ,同席而供饌。”
(2).指宴饮时所陈设的食品。《晋书·王济传》:“帝尝幸其宅,供饌甚丰,悉贮琉璃器中。”《晋书·羊曼传》:“时朝士过 江 初拜官,相饰供饌。”
“供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òng zhuàn,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在祭祀仪式中摆放祭品,表达对祖先或神灵的敬意。例如,《后汉书·祭祀志》中提到“同席而供馔”,即指祭祀时共同摆放祭品。这一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祭祀礼仪的庄重性。
引申为宴请宾客时准备的丰盛食物,体现主人的待客之礼。如《晋书·王济传》记载:“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描述宴席的奢华。现代语境中,也可泛指为款待他人而精心准备的饮食。
在特定语境下,“供馔”还可指孝子供养父母的行为。例如成语“茅家供馔”出自《后汉书》,喻指子女尽心奉养双亲。
“供馔”既可指祭祀礼仪中的祭品陈设,也可指宴饮或日常待客的食物,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核心均与“以食表敬”相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和待客之道的重视。
《供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为祭祀或宴会准备食物和酒。
《供馔》由2个部首组成,左边是“人”字旁,并且它共有16个笔画。
《供馔》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认为通过为神灵或祖先献祭并供奉食物和酒,可以祈求保佑和祝福。
《供馔》的繁体字为「供饌」。
在古代,汉字《供馔》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其中一种古代写法是「餺飱」,表示祭祀时煮熟的肉和稻米。
1. 在祭祀仪式上,人们摆放出丰盛的祭品供馔。
2. 宴会的主人特意为客人准备了精美的供馔。
供奉、供神、馔饮、祭香
祭祀、宴请、盛宴、款待
饥饿、饿肚子、断食、禁食
班鱼备耕赪玉盘冲旨传惹鹑笼词盟旦朝度法二扯子飞播覆荡肤功腐谈革条光阴似箭回濑讲主检书捡洋捞缴裹燋金烁石吉拜兢惧烬燃仅事九傧救火拯溺舅母开锄科地扣眼,扣眼儿款杂鲤对陵轣龙战玄黄迷迷愣愣秾纤攀橑盘坐洽畅歉绌牵合羣飞仁频辱行杉赘神吹省油灯申鲜石矩熟嘴斯里兰卡铁棓贴标签题引违世异俗无次无或下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