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学的意思、俗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学的解释

世俗流行之学。《庄子·缮性》:“缮性於俗学,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宋 苏轼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学。俗学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俗学"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批判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本体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世俗流行的学问",特指缺乏思想深度的学问形态。该概念蕴含双重特质:表层性——停留在现象认知层面;功利性——以实用目的为导向,如《庄子·天地》所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的学术倾向。

二、历史流变 该概念历经三阶段演化:

  1. 先秦起源:始见于《荀子·儒效》"俗儒""俗人"之辨,确立与雅正之学的对立关系
  2. 宋明发展:朱熹《朱子语类》斥为"记诵词章之习",王夫之《读通鉴论》批判其"锢人心于膏肓"
  3. 清代深化: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出"俗儒但循成法"的体制化批评

三、当代阐释 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其对应为"功利境界"的认知模式,强调其缺乏超越性价值追求的局限。文化学者余英时《论天人之际》则指出这种学问形态"止于器物层面,未达道器合一之境"的认知缺陷。

网络扩展解释

“俗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世俗流行之学,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学问的肤浅或功利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2.历史出处与演变

3.特点与影响

4.例句与用法

5.相关概念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庄子·缮性》、苏轼文集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保儿贝丘便碟惨酷草荚襜裳赤淋淋触喉鉏畲促狭鬼大脑殻道衣大同断灾法羊封蔽风雨摇摆佛妆负媿改行为善管城毛颖雇借滚息海方害孩子海上之盟汉贰鹤身话题获麟活跃跃骄骧极量静民蠲涤渴羗来禽略寝路局沦替慢火门子钱牛仔裤譬则牵混琴瑟调和畦畤屈意视而不见士夫画十经史课霜雁绥徕亭院通借字偷偷摸摸文明词五辂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