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拂晓。《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 南朝 梁 沉约 《岁暮愍衰草》诗:“露縞枝於初旦,霜红天於始夕。”
“初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指拂晓时分,即天刚亮的时候,常用于描述黎明前后的时刻。
该词由“初”(开始)和“旦”(天亮)组合而成,字面直译为“天刚亮”,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
初旦(chū dàn)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每年元旦的第一天,即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被视为新年的开始,很多国家都会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初旦的部首是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日子相关。初旦一共有12个笔画。
初旦一词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它是由“初”和“旦”两个字组合而成。初意为“开始”,旦意为“早晨”,合在一起就是新年的第一天。
初旦的繁体字为「初晨」。在繁体字中,“旦”变成了“晨”,但意思和读音都相同。
古时候,“初”字的写法有多种变体,而“旦”字的写法较为固定,写作“日”字旁加一个“旦”字。”
1. 初旦这天,人们会去庙里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好运。
2. 初旦一过,寒冬开始渐渐转暖,春天就要到来了。
初旦没有常见的相关组词。
新年、元旦
年末、除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