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拂晓。《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 南朝 梁 沉约 《岁暮愍衰草》诗:“露縞枝於初旦,霜红天於始夕。”
初旦是汉语中表示时间概念的复合词,特指黎明时分,太阳初升的时刻,蕴含光明起始的意象。以下从释义、语源及文学用例三方面解析:
初:本义为“起始”,《说文解字》释“裁衣之始也”,引申为时间或事件的起点。
旦:象形字,甲骨文作“日出于地平线”之形,《说文》注:“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指日出破晓之时。
初旦:二字合成后,专指清晨日初升、天将明未全明之际,强调昼夜交替的临界点。
《诗经》溯源
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其中“二之日”即周历二月(夏历十二月),虽未直接出现“初旦”,但《七月》以农时叙事奠定“旦”为晨始的文化语境,后世由此衍生时间词。
文学意象的定型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诗中“初吉”与“初旦”意近,均指朔日(月初)黎明,体现唐代对时间词的诗化运用。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鸡鸣见日升”即“初旦”的具象化描绘,象征光明驱散黑暗。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初旦:黎明,天刚亮时。例:“《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量宜旋旆……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吾昔尝与诸人共游处,倏忽十年,今复初旦,遂成陈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旦:①天亮,早晨。如《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初旦为同义复合,强化拂晓之意。
“初旦”在传统文化中常喻希望与新生:
结论:“初旦”是承载自然观察与人文精神的古典时间词,其释义根植于字源本义,经《诗经》等经典沉淀,最终成为文学与日常语言中黎明时刻的雅称。
“初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指拂晓时分,即天刚亮的时候,常用于描述黎明前后的时刻。
该词由“初”(开始)和“旦”(天亮)组合而成,字面直译为“天刚亮”,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
白面书生猼且材士测景台宸怀酬宴传旨出昼荡击单子叶植物灯台不照自彫伤斗鷄台鳄浪二辈子浮上水改途易辙高情逸态宫鬟寡约故恶滚热后生子环泣唿哨交戞椒颂郊虞焦元九牛毛击瑕军报濬堑科第出身昆仑使者阃幕老夥计老孺连标连甍接栋练鹊柳翠龙骧凤矫木店牌甲趫才秦垢任事糅合入籍双柱耸听潭渊窴灭未亡人雾关云洞五扰午时闲荡消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