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叔父。《北齐书·河间王孝琬传》:“﹝ 陈氏 ﹞诬对曰:‘ 孝琬 画作陛下形哭之’,然实是 文襄 像, 孝琬 时时对之泣。帝怒,使武卫 赫连辅玄 倒鞭挝之。 孝琬 呼阿叔,帝怒曰:‘谁是尔叔?敢唤我作叔!’”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我自己没有法想,所以我在城里寻到了 庆祥 阿叔--阿叔已经去想法子求托人情了。”
(2).妇女称丈夫的弟弟。《水浒传》第十七回:“阿嫂便道:‘阿叔,胡乱救你哥哥,也是弟兄情分。’”《水浒传》第二四回:“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我当初嫁 武大 时,曾不听得説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
阿叔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称谓词,其核心意义与亲属关系或社会称呼相关,主要用法如下:
在标准汉语中,“阿叔”常用于口语称呼父亲的弟弟(叔父),是“叔叔”的亲切化表达。例如:“阿叔从外地带回了礼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页。
在吴语、粤语等方言区,“阿叔”亦可指丈夫的弟弟(小叔子),如上海话:“伊拉阿叔帮伊修好了电脑。”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15卷,第21页。
在南方方言(如闽南语、客家话)中,“阿叔”泛化为对与父亲年龄相仿男性的礼貌称呼,类似“叔叔”。例如:“阿叔,请问这条路怎么走?”
来源:李荣《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页。
常见于儿童用语,如:“妈妈,阿叔帮我捡起了球。”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页。
香港粤语中,“阿叔”偶带调侃意味,指思想保守或行为老派的男性(与“阿伯”近似),如:“佢成个阿叔咁,唔识新科技。”
来源:欧阳觉亚《广州话方言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页。
闽南地区已婚女性可用“阮阿叔”(阮:我们的)指代子女的叔叔,体现亲缘关联。
来源: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阿叔”的“阿”前缀具有亲昵色彩,常见于南方称谓体系(如阿公、阿妈),反映汉语亲属称谓的地域多样性。其社会泛化现象体现了传统宗族文化对社群关系的延伸影响。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2013年,第89页;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阿叔”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核心含义,并存在方言中的扩展用法:
亲属称谓
方言中的泛化使用
补充说明:该词在古典文献和现代语境中均有使用,但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阿叔”在《水浒传》中体现家庭伦理关系,而现代用法更侧重社会性泛称。
边淮长久日畅所欲为出性促请当司蛋花斗鸡断碎顿递司酒鹅溪蠒法当凫舫皋苏耿特笱梁光尘黑土黄铁矿昒黑晦缺活劳动互见简查娇妻金梁棘田跼跳款别愣头儿青连夹隶变鲁衞马蚿门第南门挠情鸟翼女岐髼鬃漂蓬品酌奇耻大辱去鳞稔乱戎臣三祀三素生死之交市场机制碎细挺俊通推托息外骛万古长存万目睚眦宛曲想方设法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