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的忧患;国家的危难。《淮南子·人间训》:“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五:“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唐 刘长卿 《送崔使君赴寿州》诗:“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古诸侯。”
(2).指国有患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吴王 曰:‘ 勾践 国忧而寡人给之以粟,恩往义来,其德昭昭,亦何忧乎!’”
(3).指国丧。《后汉书·窦宪传》:“ 齐殤王 子 都乡侯畅 来弔国忧。” 李贤 注:“ 章帝 崩也。”
国忧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语义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国家的忧患或危难”,多用于描述国家面临的重大危机或隐患。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国”指代政权统治下的疆域与人民,“忧”则指代因困境引发的忧虑,二者结合后形成复合词,特指国家层面的集体性危机意识。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记载,便隐含了对政权更迭可能引发的“国忧”的警示。
从语义内涵分析,“国忧”包含两层维度:一是外显的客观危机,如战争、天灾或经济动荡;二是内隐的群体心理焦虑,如《礼记·大学》提出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反映的道德体系崩坏担忧。这种双重属性使该词在历代文献中既用于陈述现实困境,也用于表达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范文正公集》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典型体现。
在语用范畴上,“国忧”属于书面语体系中的庄重表述,常见于政论文章或历史典籍。其近义词“国难”侧重已发生的灾难事件,而“国忧”更强调潜在危机与防范意识,如《商君书·修权》中“国危主忧,说者成伍”的用法,展现的是对国家治理失序的预判性忧虑。现代语境中该词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涉及国家安全、文化传承等议题时仍具修辞价值。
“国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国家的忧患或危难
指国家面临的重大危机或困境,如战争、经济动荡等。例如《淮南子·人间训》提到“遇之无礼,必为国忧”,曹植在《杂诗》中亦写道“甘心赴国忧”,均体现对国家危难的关切。
国有患难
强调国家处于灾难状态,需共同应对。如《吴越春秋》记载吴王评价勾践“国忧而寡人给之以粟”,即指越国当时处于患难之中。
国丧
特指君主或国家重要人物的丧事。《后汉书·窦宪传》中“弔国忧”即指参与国丧仪式。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国家层面的重大挑战(如自然灾害、政治危机),或文学作品中表达爱国情怀。需注意语境,避免与普通个人忧虑混淆。
办公楼卑院不合节不自觉柴棍长江三日钞写床席邸射东拦西阻斗竞短促杜渐防微笃学好古附权副修夫诸膈臆贡赋牿委讲解贱售嘉月姐丈谨躬金李金舄津液即物穷理军赏开譬款打连枝灵螭犂舌狱蹓弯笠檐黎烝蛮罽煤黑子潜龙伏虎骑鹤上维扬丘传球茎甘蓝让国上元顺世説论司守酸酽填壑贴説通谷頽山忘反顽违未齿围点打援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