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酷刑。剖腹并分解肢体。《宋史·庞籍传》:“ 籍 晓律令,长於吏事。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治民颇有惠爱,及为相,声望减於治郡时。”
关于“刳磔”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刳(kū)
本义为剖开、挖空,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刳木为舟”,指挖空木头制作船只。后引申为彻底清除或残酷刑罚,如“刳心”指挖出心脏。
磔(zhé)
原指古代肢解身体的酷刑(如车裂),后扩展为汉字书法中捺笔的技法(如“磔笔”)。在祭祀中,也指分裂牲畜肢体以祭神。
“刳磔”为罕见复合词,可能表示两种极端刑罚的结合(剖体+肢解),或形容极度残酷的行为。该词未见于常规词典,可能属于古汉语生僻词或特定文献中的用法。
若您遇到该词的文献出处,可提供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若为现代自造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另请核对是否为“刳磔”的写法无误,或是否与其他词混淆(如“刳斮”“磔刑”等)。
《刳磔》是一个同音字词,原指古代一种酷刑,即将人的四肢切割吊起。后来逐渐引申为严厉惩罚或虐待他人的行为。
《刳磔》的部首分别是“刀”和“石”,它由16个笔画组成。
《刳磔》这个词源于古代刑罚制度。古代社会为了维持社会秩序,采用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其中包括刳磔刑。这种刑罚被视为一种极度残忍的惩罚方式,用来恐吓和威慑犯罪分子。
《刳磔》的繁体字是「刳磔」,和简体字写法一致。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相较于现代的《刳磔》写法,古代汉字写法中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来说,《刳磔》在古代汉字中的形状和结构仍然一致。
1. 依法打击犯罪分子,不能再采用《刳磔》等残酷的刑罚方式。
2. 历史上,一些君王对待叛逆者常采用刳磔的刑罚。
延伸词:刳杀、磔杀、刳心切肝。
类似词语:肢解、肢解酷刑。
相反词语:仁慈、宽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