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刳磔的意思、刳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刳磔的解释

古代酷刑。剖腹并分解肢体。《宋史·庞籍传》:“ 籍 晓律令,长於吏事。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治民颇有惠爱,及为相,声望减於治郡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刳磔"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古汉语复合词,专指中国古代两种残酷的死刑方式"刳"与"磔"的结合使用或并称,具有强烈的刑罚色彩。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字源释义

    • 刳 (kū):本义为剖开、挖空。《说文解字》释:“刳,判也。” 在刑罚语境中,特指剖开人的腹部或胸腔的酷刑,即“剖腹”或“挖心”。
    • 磔 (zhé):本义为分裂肢体。《说文解字》释:“磔,辜也。” 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 在刑罚中,指将肢体分裂或张挂示众的酷刑,即“车裂”(五马分尸)或“肢解后悬尸”。
  2. 复合词义

    • 刳磔:作为复合词,“刳磔”并非指一种独立的、固定的具体刑罚,而是泛指或连称这两种极端残忍的处决方式。它强调刑罚的残酷性和对身体的极致破坏,常用于描述对罪大恶极者施行的极刑,或用于文学、史籍中渲染恐怖、严厉的惩罚场景。其核心含义是剖腹挖心与分裂肢体的酷刑,象征着最严厉的惩罚和毁灭。
  3. 历史记载与文化背景

    • 这两种刑罚均属中国古代“五刑”之外的极刑(法外刑或非常刑),多用于惩治谋反、大逆等重罪。
    • “刳”刑(如剖腹、挖心)在商周时期已有记载或传说(如比干剖心)。
    • “磔”刑(车裂)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较为常见(如商鞅、李斯受车裂之刑)。
    • 将“刳”与“磔”连用,更加强调刑罚的惨烈程度,常见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对暴君酷吏或极端惩罚的记述。例如,《汉书》等史籍中或有类似描述。
  4. 词义演变与消亡

    • 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隋唐以后法律制度的规范化,“五刑”体系确立(笞、杖、徒、流、死),像“刳”、“磔”这样过于残酷的肉刑逐渐被废除或限制使用。
    • “磔”的含义后来也演变为主要指处决后分裂尸体示众(如明清时期的“凌迟”处死后可能伴随枭首或戮尸,但“磔”作为独立刑罚已不存)。
    • 因此,“刳磔”作为一个描述特定残酷刑罚的复合词,在近现代汉语中已完全消亡,仅作为历史词汇存在于古籍之中,现代汉语词典极少收录。

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刳磔”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刳(kū)
    本义为剖开、挖空,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刳木为舟”,指挖空木头制作船只。后引申为彻底清除或残酷刑罚,如“刳心”指挖出心脏。

  2. 磔(zhé)
    原指古代肢解身体的酷刑(如车裂),后扩展为汉字书法中捺笔的技法(如“磔笔”)。在祭祀中,也指分裂牲畜肢体以祭神。

组合含义

“刳磔”为罕见复合词,可能表示两种极端刑罚的结合(剖体+肢解),或形容极度残酷的行为。该词未见于常规词典,可能属于古汉语生僻词或特定文献中的用法。

建议

若您遇到该词的文献出处,可提供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若为现代自造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另请核对是否为“刳磔”的写法无误,或是否与其他词混淆(如“刳斮”“磔刑”等)。

别人正在浏览...

暗门子襃勉抱歉备件辨对碧嶂蚕舍欃檀尘黩迟鲁祷请电驰二豫反脸反首封己守残复牌浮轻干燥器工资分国丧火珠江南三绝诘晓计分悸噤狂獧老化烈阳离惎六五乱琼碎玉默尔奴书袍仗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墙柳乾烘茶齐茬茬饶让戎马生郊塞井焚舍省记伸屈尸皮子施洋说证溲麪宿顾孙庞肃疏套取桃仁听用童童头势退暮箫谱下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