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体国的意思、公忠体国的详细解释
公忠体国的解释
谓尽忠为国。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来办这项国事。” 郭沫若 《蜀道奇》诗:“鞠躬尽瘁兮, 诸葛武侯 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词语分解
- 公忠的解释 公平忠实;尽忠为公。《庄子·天地》:“吾谓 鲁 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 成玄英 疏:“拔擢公平忠节之人。”《韩非子·三守》:“羣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
- 体国的解释 .创建或治理国家。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体国垂制,上穆下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刘颂 殷勤於时务, 温嶠 恳惻於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清 王夫之 《家世节
专业解析
公忠体国是一个具有褒扬色彩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以公正和忠诚之心来关怀、治理国家事务,强调为官者或公民应具备心系社稷、恪尽职守、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本义解析
- “公忠”
“公”指公正无私、一心为公;“忠”指忠诚尽责、赤诚奉献。二字结合,形容人具备大公无私的胸怀与对国家、职责的绝对忠诚。《汉语大词典》指出,“公忠”常形容人“公正而尽忠”的品德状态。
- “体国”
源自古代汉语“体国经野”(语出《周礼》),原指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疆域,后引申为治理国家、心系国事。“体”在此处意为“体察、关怀、治理”,强调主动承担国家责任。
二、整体释义
“公忠体国”合并后,指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和赤胆忠心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国家事务中,维护国家利益与稳定。其核心特质包括:
- 公正执政:处理政务时不徇私情,以国家法度为准则;
- 忠诚奉献: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勇于担当;
- 大局意识:决策时以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
三、引申与用例
该成语多用于赞颂官员或杰出人物的崇高政治品格。例如清代小说《孽海花》中描述:“要公忠体国,首在破除积习。” 此处强调改革弊政需以公心与忠诚为根基。《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公正忠诚,尽心为国”的典范行为。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 《孽海花》(清·曾朴,人民文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公忠体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拼音:gōng zhōng tǐ guó
- 注音:ㄍㄨㄥ ㄓㄨㄥ ㄊㄧˇ ㄍㄨㄛˊ
- 核心含义:指公正忠诚,尽心竭力为国家服务。
- 词语结构:由“公忠”(公正忠诚)和“体国”(以行动体恤国家)组成,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二、出处与引用
该成语出自郭沫若的著作:
-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来办这项国事。”
- 《蜀道奇》诗:“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三、应用场景与特点
- 感情色彩:褒义,用于赞扬忠诚无私的爱国行为。
- 使用范围: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评价或对杰出人物的描述(如诸葛亮等)。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如“公忠体国之臣”。
四、示例扩展
- 历史典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体现的“鞠躬尽瘁”精神,常被视作“公忠体国”的典范。
- 现代用法:可用于形容外交官、政治家等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职业精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豻户邦宰北美自由贸易区奔遯奔跑边琐飙轮兵隶秉夷才辩惨淡垂挂地脚递铺东倒西欹东头供奉短盘渎货繁减逢场竿木负偿钢筋混凝土结构鲠正恭节贯战骨身汉皋黑没促花胡同怀怨黄宗羲讲试纠杂乩训櫑具列人落木猛地民庭闹别扭内足蹑基敲尖清溜青驭热客羶行声述慎火瘦硬淑士书香世家素帐退葸为蛇添足问发五经博士五天竺物则纤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