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即舍利。梵文的意译。《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
“骨身”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人的身体或骨架
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如“骨身强健才能胜任工作”。也可比喻人的基本素质或本质,如评价他人时提及“骨身正直”指道德品质良好。
使用场景
多用于讨论身体状态或内在品质,常见于口语表达,例如提醒注意健康或评价他人德行。
指“舍利”的意译
梵文音译“室利罗/设利罗”,特指佛教高僧火化后遗留的结晶物,称为“灵骨”。这一释义源自《翻译名义集》,属于宗教文化中的专有名词。
文化背景
在佛教文献中,“骨身”与“舍利”互通,被视为神圣遗物,常用于供奉或宗教仪式。
如需进一步考证佛教相关释义,可参考《翻译名义集》等典籍。
骨身(gǔshēn)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骨和身。骨指人体骨骼,身指人体的躯干。因此,骨身可以指代人体的骨骼和整个躯体。
骨的部首是骨部,读音为gǔ,它的笔画数为9;身的部首是身部,读音为shēn,它的笔画数为7。
骨身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人们把人体的骨骼和躯干合并成一个词来表示整个人体的身体部分。随着语言的演变,骨身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描述人体的术语。
骨身的繁体写法为「骨身」,字形保持了简体和繁体之间的一致性。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今天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骨身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骨」,意为骨骼的骨,「身」,意为人体的身体部分。
1. 他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使得他的骨身骨骼更加强壮。
2. 她注重锻炼,保持健康的骨身。
3. 科学表明,适度运动对于保持骨身健康至关重要。
组词: 骨裂、身体、骨折、骨髓、身高
近义词: 肉体、躯体、形体
反义词: 精神、意念、思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