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櫑具的意思、櫑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櫑具的解释

即櫑具剑。 汉武帝 末,郡国盗贼群起, 暴胜之 为直指使者督课至 勃海 ,时 隽不疑 为郡文学, 胜之 闻其贤,遣吏请与相见。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后遂以“櫑具”作为学官的典故。 宋 苏轼 《次韵钱舍人病起》:“殿门明日逢王傅,櫑具争先看 不疑 。”参见“ 櫑具剑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櫑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剑器及文化典故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櫑具”指古代的一种长剑,即“櫑具剑”。其剑柄装饰独特,木柄上刻有蓓蕾形或莲花状的玉饰,剑首形似井架上的辘轳(鹿卢)。这种剑不仅是武器,也是身份象征,汉代官员常佩戴。

2.结构与特征

3.历史典故

汉武帝时期,官员隽不疑曾佩戴櫑具剑拜见直指使者暴胜之,因其仪态端庄、学识出众,被后人视为学官典范。宋代苏轼在《次韵钱舍人病起》中引用此典:“櫑具争先看不疑”。

4.文学与文化意义

“櫑具”在文学中多用于指代学官或文人风骨,如晋代注解提及“大剑木首,状似莲花”,既描述剑器,也暗喻文人的高洁品格。

5.易混淆词汇

需注意与“庋具”(储物家具)、“鲙具”(烹调用具)等发音相近但含义无关的词汇区分。

“櫑具”一词融合了器物特征与文化象征,是研究古代兵器史和职官制度的重要词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隽不疑传》及苏轼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櫑具(léi jù)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木和束,共有11个笔画。櫑具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字典《尔雅》中,是指用于固定牲畜(如牛、马等)的器具。在繁体字中,櫑具的写法为㩗具。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规则,櫑具的字形应为「櫑+具」,其中櫑为木部首,是指木材或与木材有关的事物; 具为束部首,是指器物。这个字本意为用木材束缚动物的器具。 以下是一些使用櫑具作为例子的句子: 1. 农夫使用櫑具将马匹拴在马厩里。 2. 他们利用櫑具将牛固定在牛车上,以防止它们跑掉。 与櫑具相关的组词有櫑鞴(léi bèi),指的是用于固定马匹的器具,同样也使用了部首木和束。 与櫑具意思相近的词语是櫑桥( léi qiáo),意为用木材搭建的小桥,普遍用于农田或山间。 櫑具的反义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词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汉字词语来描述反义,如无櫑具、不用櫑具等,来表示没有使用櫑具的情况。 总之,櫑具是古代用于固定牲畜的一种器具,包括了使用木材束缚动物的器具。它的写法在繁体字中为㩗具,而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櫑+具」。櫑具的例句展示了它在农田和牧场中的应用,同时还介绍了与其相关的组词、近义词以及一些可能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