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仰慕的德行。《庄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羶也。 舜 有羶行,百姓悦之。” 成玄英 疏:“羊肉羶腥,无心慕蚁,蚁闻而归之; 舜 有仁行,不慕百姓,百姓悦之。故羊肉比 舜 ,蚁况百姓。”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朝觐》诗:“羶行无为日,垂衣帝道亨。” 景耀月 《读史感言》诗:“ 尧 舜 有羶行,羣黎称慈母。”
羶行(shān xíng)指具有感召力、能吸引他人追随的高尚德行或事迹。该词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典籍与学术论述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阐释:
本义溯源
“羶”同“膻”,原指羊臊味。《说文解字》释“羶”为“羊臭也”,后引申为特殊气味对人的吸引。在“羶行”中,“羶”比喻德行如气味般具有强烈感染力,“行”指品行或事迹,合指因品德崇高而自然引人归附的行为。
哲学意涵
道家与儒家典籍中,“羶行”强调德行无需刻意宣扬,其内在感召力如气味自然扩散。《庄子·徐无鬼》以“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类比德行对民众的吸引,说明高尚行为本身即具备凝聚力。
《庄子·徐无鬼》:
“舜有羶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
此处描述舜因仁德感召,百姓自发追随迁徙,凸显“羶行”作为精神凝聚力的作用。
(来源: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654页)
《吕氏春秋·功名》:
“王者羶行,义立而王。”
强调君主以德义立身,方能成就王业,体现“羶行”与治国之道的关联。
(来源: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第152页)
“如蚁附膻”(rú yǐ fù shān)
源自《庄子》典故,现为常用成语,比喻趋附权势或追名逐利的行为,如:
“投机者如蚁附膻般涌向新兴市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98页)
文献参考
“羶行”一词在汉语中并不常见,目前没有权威词典或文献收录该词,可能属于生造词、方言或输入错误。以下是可能的推测方向:
拆分解析
组合可能性
建议确认
由于该词无确切释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判断或修正用词。
阿连阿黎耶识熬愁八区辈辈毕对鳖鸟兵事痹医宠利顿茶顿饭方解石反说风雨晦暝風箒镐头高严更更旱苗得雨环逼皇惑黄银树记籍进候集议宽征良鍼郦道元洛神珠麻事内殿努力棚扒吊栲遣返起点渠挐屈恤屈抑儒玄山资沙沙神牧身银深喻石架阁时隐时见舒豁索用肃邕韬籥腾晶外流湖亡徵帷幔龌齱乡旧相去几何相是仙人酒仙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