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经博士的意思、五经博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经博士的解释

教授五经的学官。 汉武帝 始置。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 建元 五年春正月﹞初置五经博士。博士,本 秦 官,掌通古今,员至数十人, 汉 置五经而已。”《新唐书·百官志三》:“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经博士

一、基本释义

“五经博士”是中国古代学官名,特指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6年)设立的专职教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官职。其核心职能为:

  1. 传授经典:负责太学中“五经”的教学与讲解;
  2. 学术权威:确立儒家学说为官方正统思想,垄断经典解释权;
  3. 选拔机制:博士弟子可经考核进入仕途,形成“通经致仕”的途径。

二、历史沿革与职能演变

三、学术与文化意义

五经博士制度:

  1. 推动经学传承:系统整理、注释经典,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促进学术繁荣;
  2. 奠定教育体系:开创中央官学(太学)模式,为后世科举制度奠基;
  3. 强化儒学正统: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核心,影响政治、法律及伦理观念逾两千年。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书·武帝纪》:“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2. 《通典·职官九》:“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汉因之,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3. 《汉语大词典》(转引《中国历史大辞典》):“五经博士,学官名。汉武帝时置,教授弟子,每经各置一员。”
  4.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博士之职,始于战国,至汉武置五经博士,而经学益盛。”

注:以上释义综合历史典籍及权威工具书,核心内容源自汉代原始文献及典章制度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五经博士”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学官名称,专司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授,对汉代儒学官学化及后世教育制度影响深远。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职责
    五经博士是教授《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学官。其职责包括在太学讲学、招收弟子,并以“家法”(师承学说)传授经义。

  2. 历史背景

    • 起源:博士一职始于战国,秦及汉初主要负责图书管理、顾问咨询,并非专授儒学。
    • 设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正式设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成为官学核心。
  3. 发展与演变

    • 汉初每经仅设一博士,对应一家学派(如《诗》分齐、鲁、韩三家,但初期仅立一家)。
    • 西汉末年,经学派系增至十四家,故称“五经十四博士”,如《易》分施、孟、梁丘、京氏四家。
  4. 影响与意义
    五经博士制度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推动了经学研究的繁荣,同时使其他学派逐渐退出官学体系。这一制度为隋唐科举制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后世官学教育结构。

注:如需了解具体学派划分或历史事件细节,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庵蔚半流质辈出鼻子底下驳复捕讨步舆残编断简孱愚冲襟抽讽筹筯传舍除秽布新储养脆薄大胥的据斗气锋颖风枝伉伉槁梅革凡成圣管带过访鹄矶贱类坚意家廷芥蒂诫严禁刑日九原旷古未有凉津津连澍怜牙悧齿吏部眠冽冽律坐牛腰屏帐迁海乾馏千里意起劲轻轩蹊遂社会总供给圣牌食客十三辙失笑试样鼠思四科澌澌頽响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