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问的意思、天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问的解释

(1).指天子的询问。《晋书·傅咸传》:“每见圣詔以百姓饥饉为虑,无能云补,伏用慙恧,敢不自竭,以对天问。”

(2).《楚辞》篇名, 屈原 作。诗文中亦作为“问天”的双关语。 清 龚自珍 《秋心》诗之二:“《天问》有灵难置对,《阴符》无效勿虚陈。” 清 黄遵宪 《人境庐之邻》诗:“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问”是汉语复合词,由“天”与“问”组合而成,核心语义指人类对宇宙自然、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23)释义,其概念包含三个层面:

一、结构分析

“天”作为名词性语素,指代天空、自然规律或神秘力量,如《说文解字》注“天,颠也,至高无上”;“问”为动词性语素,表示质疑、探究,《广韵》释“问,讯也”。二者结合构成动宾关系,字面意为“对天发问”。

二、哲学内涵

该词承载中国古代宇宙观与认知逻辑,见于《庄子·天运》“敢问天其运乎”等文献,体现人类试图突破认知边界的精神诉求。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关键词辞典》(中华书局,2021)指出,“天问”本质是“通过诘问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关系的辩证思考”。

三、文学引申

因屈原同名长诗《天问》的传播,词义衍生出“系统性质疑”的文体特征。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术语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统计,该作品含170余问,开创以诗证道的哲学表达范式,使“天问”成为中华文化中探索真理的象征符号。

四、现代语义

当代语境中,“天问”被赋予科学探索内涵,例如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系列”命名,体现词义从形而上学思辨向实证研究的延伸。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新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24)收录该用法,标注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技人文复合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天问”一词可从字面含义与文学著作两方面解释:

一、词语本义 由“天”(宇宙/自然)与“问”(追问)组成,指对天地万物本质的深入探究。古代文献中亦作“天子的询问”解,如《晋书》记载“对天问”指回应帝王关切。

二、屈原的《天问》

  1.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屈原被流放后所作,收录于《楚辞》。诗中通过170余个问题,质疑上古神话、历史事件及自然现象,抒发对现实的愤懑与真理的求索。

  2. 内容结构

    • 天文部分(30问):涉及宇宙起源、日月运行,如“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九重天是谁设计?)
    • 地理部分(42问):追问山川地貌形成,如“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撑天八柱何在?东南为何塌陷?)
    • 历史部分(95问):评析鲧禹治水、夏商周兴衰等,暗含对楚国的政治隐喻。
  3. 思想价值
    体现早期哲学思辨精神,融合道家对“道”的探索与儒家历史观,被誉为“千古奇文”。其提问形式打破传统诗歌范式,展现屈原超凡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扩展:2021年中国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即取义于屈原对宇宙的追问精神,彰显古今科学探索的传承(此为外部知识补充,搜索结果未直接提及)。

别人正在浏览...

白捕白骨再肉豹脚宝苗被诏奔蛇摽蕝比各波及才致昌侯蒇功瞠惑尺脉淳光厨下大秋登山越岭点行断七仿羊皮纸旰旰割刿过败古为今用还轴汉牍河渭轰然肌慄金石为开鸡犬不闻拘俗守常灵葩领先聆音察理麟角笔溜晃明窗尘名垂千秋明辙南馔坯素綪茷起源曲环热衷擅管蛇灰蚓线栓塞疏浚天龙八部听履罔怅尪尬武城宰五陵儿吴茱萸响钞精银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