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easeless]∶没有休止;不止
诛求无已
(2) [have to]∶不得已
(1).不倦,不怠。《诗·魏风·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郑玄 笺:“无已,无懈倦。”
(2).无止境;无了时。《战国策·韩策一》:“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贾祸者也。” 唐 李郢 《茶山贡焙歌》:“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臺价无比。”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司讞者苛责无已,不亦寃乎!” 毛6*泽6*东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3).不得已。《孟子·梁惠王下》:“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 宋 岳珂 《桯史·选人戏语》:“无已,质诸夫子。”《西游记》第六6*四回:“ 三藏 无已,只得笑吟一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申氏》:“妻曰:‘无已,子其盗乎?’”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无已汉语 快速查询。
“无已”是一个多义文言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不倦、不懈怠
源于《诗经·魏风·陟岵》:“夙夜无已”,郑玄注“无懈倦”。多用于描述勤勉或坚持的状态,如“行役无已”指劳作不停止。
无止境、无尽头
常见于形容需求或欲望的无限性。例如《战国策》中“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指用有限的土地应对无止境的索求。成语“诛求无已”也体现此意,表达苛责无度。
不得已、无奈之举
表示被迫采取行动。如《孟子·梁惠王下》提到“无已,则有一焉”,即“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一个办法”。类似用法在《西游记》等古籍中也有出现。
例句补充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证或近义词辨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文言解析资料。
《无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没有止境,没有尽头。用来形容某种状态或情感持久而难以终止。
《无已》的拆分部首是无(wú)和已(yǐ),它们分别代表“没有”和“已经”。整个成语总共有9个笔画。
《无已》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卫风·氓》:“逝将去无留。”其中的“无留”意为没有停留,没有止境。这个意思后来演化成为今天的成语《无已》。
在繁体字中,《无已》的写法为「無已」。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无已》在古代的写法为「无已」,其中的“无”写成了一只手横着伸开的样子,而“已”则写成了一个像古代的“人”字一样的形状。
1. 他追求成功的欲望无已,总是找不到满足。
2. 她的痛苦无已,每次提起那段往事都会泪如泉涌。
3. 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他的进步似乎无已。
1. 无穷无已:没有边际,没有尽头。
2. 无边无已:没有边界,没有止境。
3. 无已无不:没有一处不。
4. 无已不恨:对一切都不恨,不怨恨。
1. 无休止:没有停止,没有间断。
2. 无止境:没有结束,没有止境。
3. 无终点:没有终点,没有尽头。
1. 有止境:有结束,有尽头。
2. 有满足:有满足感,有满意。
3. 有止息:有停止,有休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