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仪礼·聘礼》:“荐脯醢,三献。”《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献。”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三:“三献欲终侵曙色,百神齐下散天香。” 明 杨慎 《江祀记》:“肃将天祝,幽赞于神明,举爟张乐,三献望燎已,事乃竣。”
(2).三种祭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祭礼有腥、燖、熟三献。”
(3).三次呈献。 唐 韩愈 《孟生诗》:“ 卞和 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羣当一空。”
三献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密切相关,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指祭祀时三次献酒的仪式,分为初献、亚献、终献三个步骤。主祭人(初献)先行奠酒,再由助祭者(亚献)和终献者依次献酒,象征对神灵或祖先的渐进式敬意。此礼制源于周代,是宗庙祭祀、社稷大典的固定仪程。
来源依据:《周礼·春官·司尊彝》详载祭祀用酒制度;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十四释:“三献,献神之礼成也。”
文化延伸:唐代“三献官”制度(初献由皇帝或亲王担任,亚献、终献由公卿担任)进一步强化其等级性。
代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体系。士子通过乡试为“举人”(第一献),会试中试为“贡士”(第二献),殿试及第为“进士”(第三献),合称“三献”。
来源依据:清代《幼学琼林·科第》:“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三献已成,金榜题名。”
关联概念:亦指科举中的“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体现传统社会对层级进阶的重视。
在宴席中,主人向宾客三次敬酒的礼仪,表达对宾客的极致尊重。此礼多见于《诗经》记载的周代宴飨文化,如《小雅·瓠叶》中“酌言献之”“酌言酢之”“酌言酬之”的三献流程。
来源依据:《仪礼·乡饮酒礼》规定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的三献之序;郑玄注:“献、酢、酬,谓一献之礼三加也。”
文化价值提示:三献制度贯穿中国古代礼制、科举与社交,其“三”数结构体现了儒家“礼以三为成”的哲学观,成为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符号。
参考文献典籍
“三献”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传统礼仪和现代引申两类:
祭祀仪式
指古代祭祀时三次献酒的流程,分初献爵(首次献酒)、亚献爵(第二次献酒)、终献爵(第三次献酒),合称“三献”。这一礼仪常见于祭孔、郊祀等重大典礼,主祭者按身份高低依次执行。例如唐代国学释奠礼中,皇太子、国子祭酒、司业分别担任三献角色。
其他释义
现代语境中,“三献”被赋予新内涵,指代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三种公益行为,体现生命救助的大爱精神。
提示:若需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捐献的具体流程,可参考《仪礼·聘礼》《后汉书·百官志》及公益机构相关说明。
八髎悲凉朝正呈示赤石舛讹百出此番代谢丹红蹈瑕貂裘换酒迭不的跌跪东指西画多高反差繁殖奉讳风品佛手蕉该洞供支观念形态坏蛋检选郊燎瘠薄杰子迳涉矜奇龃龊空崖叩阍无路快马溜撒枯瘦老背晦凉水栗玉砚鹿柴玫瑰露尼轲牛耕鸥鹭盟骠骑披毛带角切究青春种清泰入钹生将太山北斗通关节脱落外眷瓦匜无戏闲瞧效己膝膕西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