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祈祷以求福除灾。《汉书·孔光传》:“俗之祈禳小数,终无益於应天塞异,销祸兴福。” 颜师古 注:“祈,求福也。禳,除祸也。” 宋 苏轼 《答郡中同僚贺雨》诗:“君看大熟岁,风雨占十五,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水浒传》第一回回目:“ 张天师 祈禳瘟疫, 洪太尉 误走妖魔。”
“祈禳”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法术,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解释如下:
祈禳由“祈”和“禳”两部分组成:
这种法术体现了古人通过宗教仪式调和天人关系的实践,既包含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借助超自然力量改善生存境遇的愿望。
注: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案例或具体仪式流程,可参考《周礼》《汉书》等古籍,或道教斋醮相关研究资料。
《祈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通过祈求神灵的庇佑来消除灾难和恶运,以求得平安和好运。
《祈讨》的部首是示(礻),笔画数为10。
《祈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古代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祭祀仪式。人们通过向神灵祈求,希望得到保佑和消灾避难。
《祈讨》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祈討」。
古代《祈讨》的汉字写法为「諜」,在古代文字中的发音也略有变化。
1. 在糟糕的局势下,人们纷纷祈讨神明的保佑。
2. 每年元旦,人们会聚在庙宇中祈讨一年的平安和幸福。
祈求、讨论、讨教、讨厌、讨论
祈求、祈福、祷告
罚讨、赏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