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协句的意思、协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协句的解释

即协韵。音韵学用语。 清 钱大昕 《音韵问答》:“ 沉重 作《毛诗音》,于今韵有不合者,谓之协句,如《燕燕》首章:‘远送于野’,云:‘协句宜音时预反’……协句亦谓之协韵。”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协句即古音也,自 陆德明 剏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説,於 沉 ( 沉重 )所云协句者,皆如字读。”参见“ 协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协句是古汉语音韵学术语,指为协调诗歌押韵而临时改变某字读音的方法,亦称“叶音”。其核心是通过调整字音实现韵脚和谐,反映了古代学者对语音变化的早期认知。以下从三方面详释:

一、定义与历史背景

“协句”最早见于唐宋学者对《诗经》的注疏。因上古音与中古音差异较大,诵读《诗经》时部分韵脚不再押韵,学者遂主张临时改读某字读音以协韵。如宋代朱熹《诗集传》注《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云:“服,叶蒲北反”,即“服”字改读为“北”音,与上文“得”字押韵。此法在元明时期演变为“叶音说”,成为研究古韵的过渡性理论。

二、方法论本质

协句的本质是“以今律古”,即用当时语音系统强解古音。例如《邶风·燕燕》中“远送于南”与“实劳我心”相押,中古音“南”(nəm)与“心”(sĭĕm)韵部不同,宋代吴棫《韵补》遂注“南”叶“尼心切”,强行使其押韵。此法虽能解决诵读时的韵脚矛盾,但混淆了语音历时演变规律,故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批判其“改字以就韵,乖古甚矣”。

三、学术争议与影响

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彻底否定协句理论,奠定古音学研究基础。现代语言学证实,《诗经》本以先秦音系押韵,所谓“不协”实因语音演变所致。协句说虽被扬弃,但其试图解释语音差异的实践,推动了后世对古音系统的科学重构。

权威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81)第四章论叶音沿革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协句”词条释义
  3.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对叶音说的批判性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协句”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主要含义如下:

1.基本定义

协句即“协韵”,指在诵读古诗时,为押韵而临时改变某些字的读音。例如《诗经·燕燕》中“远送于野”的“野”字,古人标注“协句宜音时预反”,即通过调整读音使其与上下文押韵。

2.历史背景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音韵问答》中明确提到,协句是古人处理今韵与古韵差异的方法。这一做法在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已有记载,但后世学者(如钱大昕)认为协句实际反映了古音特征,而非单纯改读。

3.与现代术语的关系

协句与“叶韵”概念相似,均指调整读音以适应押韵需求,但叶韵更侧重系统化归纳古音,而协句更强调具体语境下的临时改读。

4.其他解释差异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协句”解释为“句子衔接协调”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主流学术观点仍以音韵学定义为准。


协句的核心含义是古人为押韵调整字音的音韵学术语,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若需进一步了解协韵规则或古籍案例,可参考《音韵问答》《十驾斋养新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谙分跋步牀半产豹旅北际毕事波斯猫樔绝陈设充选鹑结玷汙点照地壳运动对股恶月锋驲抚集府命哽吃古书横波禾黍之悲哗词哗乱回衺阍竖活法湖泽开戏狂獧筐子吏读式立仆面诘墓所啮梨弄令庖西书匹侣抢生意乔模乔样气满志骄青螺秋月春花杞夷缺齧山穷水尽韶道折正实名制书颠疏惶诵肄同日而论偷天换日退磨无不汙宫宪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