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丧礼中大功、小功和缌麻三种丧服的通称。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每遇功緦之戚,輒茹素一月,皆可以风厉薄俗。”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郭子仪 三十年无緦麻服,人或疑其不然。 安厚卿 枢密逾二纪无功緦之戚,乃近岁事也。”
“功缌”是古代丧礼中的专有名词,指代三种不同等级的丧服,具体解释如下:
“功缌”是大功、小功、缌麻三种丧服的合称,用于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五服制度)。不同丧服对应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并通过布料的粗细、服丧时长等体现哀悼等级()。
宋代文献《密斋笔记》《老学庵笔记》均提到“功緦之戚”,指因亲属去世而服丧的礼仪,例如谢采伯记载“每遇功緦之戚,輒茹素一月”,反映古人通过斋戒表达哀思的习俗()。
需注意部分网络资料可能混淆“功缌”与历史典故(如提到的东汉吴汉故事),此类内容缺乏广泛文献佐证,建议以权威典籍解释为准。
《功缌》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将功绩织成缀带,表彰和奖赏有功者。
《功缌》的部首为“缶”(fǒu),总笔画数为25画。
《功缌》是由“工”和“缶”组成。其中,“工”表示劳动、工作,“缶”表示陶瓷容器,引申为器物。合在一起表示把功劳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器物来表彰有功者。
在繁体字中,以“功緝”表示。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用“功緝”表示《功缌》。这种写法更为复杂,形状与现代汉字略有差异,不过仍然保留了“工”和“缶”的部首。
1. 为了表彰和奖赏英雄警察,他们将他的功绩编织成一幅《功缌》。
2. 这个获奖作品是有关农民工的,《功缌》中展现了他们的付出与贡献。
3. 这座城市的《功缌》现在是展览馆的镇馆之宝,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 功者(功劳的人)
- 缌带(编织成缀带的)
- 表彰(公开表扬)
- 有功(有功绩)
奖赏、嘉奖、褒奖、表扬
记恨、惩罚、处罚、处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