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留司的意思、留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留司的解释

唐 人称分司 东都 洛阳 者为留司。 宋 因之。 唐 高适 《同河南李少尹夜饮遂作春酒歌》:“前年持节将 楚 兵,去年留司在 东京 ,今年復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 刘开扬 笺注:“ 唐 人谓分司 东都 者为留司。” 唐 韩愈 《唐故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孝权 ﹞迁留司虞部员外郎。” 方崧卿 注:“谓分司 东都 也。” 宋 王禹偁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挽歌》之八:“曾拜四章辞相府,又陈三表罢留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留司是古代官制中的特殊任职形式,指官员在陪都(如唐代的东都洛阳、宋代的西京河南府)或特定机构中担任留守职务,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维护都城秩序,而非随皇帝前往首都履职。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基本释义

“留司”即“留守机构”或“留守官职”,指皇帝离开都城期间,受命留守处理政务的官员及其所属机构。其职能包括维持都城运转、监督官吏、保障治安等,是中央权力在陪都的延伸。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48页。


二、历史制度演变

  1. 唐代“东都留司”

    洛阳设为东都后,设东都留守司,长官称“东都留守”,多由重臣或亲王担任,统领东都百官、守卫宫城。如唐玄宗时期,张说曾以宰相衔任东都留守。

    来源:《新唐书·百官志》。

  2. 宋代“分司官”制度

    宋代于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设留司御史台、留司国子监等机构,安置闲散官员或退休重臣,称为“分司官”。此类职务多无实权,实为荣誉性闲职。

    来源:《宋史·职官志》。


三、职能与权限


四、与“分司”的区别

“留司”侧重实权留守职能(如唐代),而宋代“分司”更多指虚衔安置,二者虽常混用,但制度内涵不同。

来源: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


“留司”是中国古代陪都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职能随朝代更迭由实权向虚衔转化,反映了中央对陪都管理的制度设计。

网络扩展解释

“留司”是古代官职制度中的特定称谓,主要与唐代分司制度相关,宋代亦有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留司”指唐代官员被派往东都洛阳任职的称呼,宋代延续了这一制度。该词由“留”(留守)和“司”(官署职能)组成,字面含义为“留守官署”。

二、历史背景与职能特点

  1. 分司制度
    唐代实行两京制(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部分官员被派往洛阳分司机构任职,称为“留司”。这类官职多为闲职或养老性质,实际权力较小。

  2. 宋代沿袭
    宋代保留此制,但职能进一步弱化,多用于安置闲散官员或荣誉性职位。例如王禹偁诗句“又陈三表罢留司”即反映宋代情况。

三、文献例证

四、演变与关联概念

唐代分司制度与“留守司”机构密切相关,而“留司”一词专指任职于洛阳的官员。宋代虽保留名称,但逐渐演变为虚衔,成为官员过渡或荣誉性职位。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唐代诗歌、墓志铭及宋代文献记载,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新唐书·职官志》或《宋史·职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蚌舞标准不以一眚掩大德崇虚憃拙筹决传通除息动脚遁天之刑访恤讽寤风月主干仗高篇高小隔壁撺椽跟前人椷封杭絶浩初侯度慧听降变讲摩坚顽娇娥击楫井落计深虑远决判寇暴塄堰丽藏邻女窥墙廪台犂生骍角螺蛳旋卯云迷离徜恍麋论曩载内堂粘皮着骨鲵鱼怒恼青缴青漪齐壹乳婢沙板晌午歪圣体十二脉损阴筒钓望帝忘年之好迕逆僁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