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的礼制仪节。《司马法·天子之义》:“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6*民德废,国容入军则6*民德弱。” 唐 元稹 《卢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尔等各茂声光,副朕兹选,宜膺宠命,无废国容。” 宋 苏轼 《除苗授特授武泰军节度使》:“出总元戎,作先声於士气;入为环尹,寓军政於国容。”
(2).国家的景象。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3).指国中绝色女子。 唐 富嘉谟 《丽色赋》:“俄而世姝即、国容进,疑自持兮动盼,目烂烂兮昭振。”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国容汉语 快速查询。
“国容”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综合不同文献来源,其核心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国家的礼制仪节
指国家在礼仪、制度方面的规范。例如《司马法·天子之义》提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强调礼制与军事的界限()。唐代元稹的诏书中也以“无废国容”强调维护国家礼仪()。
国家的景象
形容国家的整体风貌或繁荣程度。李白《古风》诗句“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即用此意展现盛唐气象()。
国中绝色女子
指一国中最美貌的女子。唐代富嘉谟《丽色赋》中“国容进”即用此义,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司马法》、李白《古风》等古籍()。
国容是一个汉字词语,用来形容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外部面貌。
国容的部首是卩(jié),总共包含5个笔画。
国容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史记·平津侯表》:“平津侯行年七十三,才能兼人。国容完壮,实丧其实而无以补之。”
国容的繁体写法保持不变,依然是「国容」。
在古代,国容的写法稍有不同,如西汉时期的钟起所写《说文解字注》中记载的写法为「國容」。
1. 他是国家形象的代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国容。
2. 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完美展现了国容。
国容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成多个词语,如:
- 国容国貌(指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外部面貌)
- 容国纳贤(指国家要善于容纳贤能之人)
- 容颜(指外貌、容貌)
1. 国貌:与国容意思相近,都形容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外部面貌。
2. 国风:形容国家的风格和氛围。
3. 国色:形容国家的美丽和风采。
国丑:指国家的丑陋和不堪形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