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简残编的意思、断简残编的详细解释
断简残编的解释
[broken chapters and paragraphs] 见“断编残简”
详细解释
犹言断编残简。 宋 陆游 《对酒》诗:“断简残编不策勛,东皋犹得肆微勤。”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则这断简残编 孔圣 书,则常是养蠹鱼。”《镜花缘》第九五回:“ 太宗 有剑士千人,都有万夫不挡之勇,惜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虽有一二歌诀,亦不详其説。”亦省作“ 断简 ”。 唐 李绅 《南梁行》:“故篋岁深开断简,秋堂月曙掩遗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史通》:“勇于信冢中之断简,轻于悖显行之‘六经’。”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至於文字之可以公之於世者,即残编断简,而不忍其没焉。”参见“ 断编残简 ”。
词语分解
- 断简的解释 见“ 断简残编 ”。
- 残编的解释 残缺不全的书。 元 成廷珪 《夜思》诗:“青灯细雨三更梦,白首残编万古心。” 明 文徵明 《寄黄泰泉学士》诗:“残编空復淹 司马 ,当路何人荐《子虚》!”
网络扩展解释
“断简残编”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尤指古代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而散佚的文献。其中:
- 断:断裂、不完整;
- 简:古代写字的竹片或木片;
- 残:残缺;
- 编:串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出处与演变
- 最早可追溯至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
- 宋代文献中亦有引用,如黄庭坚《读书呈几复》中的“断编残简伴闲居”,陆游《对酒》中也有类似表述。
用法与结构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可作主语、宾语;
- 感情色彩:中性词,常用于描述古籍、文献的残缺状态;
- 近义词:断编残简、片纸只字、残篇断简;
- 反义词:长篇大论、连篇累牍。
使用场景
- 形容古代文献因战乱、火灾等损毁后的零散状态(如“敦煌遗书中多有断简残编”);
- 比喻现代事物或作品内容不完整(如“这部手稿只剩断简残编”)。
示例
- 古籍研究:“考古学家从墓中发掘出的断简残编,为研究战国文字提供了线索。”
- 现代引申:“他的笔记历经搬迁,如今只剩断简残编,难以复原全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搜狗百科)及(汉典)的详细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简残编,这个词意思是指经过整理后的残缺不全的文献或资料。
拆分部首和笔画:断(部首:文,笔画:4)简(部首:简,笔画:5)残(部首:殳,笔画:4)编(部首:糸,笔画:9)。
来源:《断简残编》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工作,特指收集散失的文献或资料片段后进行整理编纂的过程。
繁体:斷簡殘編。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断简残编的字形可能会有些差异,例如“断”字有时会写作“斷”,“简”字可以写作“簡”,“编”字则有可能写作“編”。
例句:他们通过断简残编的方法,重新整理了古代经典文献。
组词:断编、简编、残编、断残、残简等。
近义词:残篇丢编、残篇断编。
反义词:完整编纂。
别人正在浏览...
白莲池宝饵碧荧荧不寻思采旄长榜迟久锉工东非大裂谷遁迹销声顿履泛非洲主义干枝宫人斜挂脚粮关系学横弃合庆洪润厚积薄发后禄秽廉混编解缚机运开斛寇贾餽问廊子老背晦力牧淋滤溜雨锚爪沕潏煗寒挪挱破步迫厄倾颠情投谊合钦天坛寝止确志任啥仁泽刹尘射父沈致慑慑苏打饼干泰陵提婚体顺威重雾氛无统萧淡骁彍协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