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磅礴的意思、磅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磅礴的解释

(1) [boundless;majestic]∶广大无边的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6*6*《长征》

(2) [fill]∶充满于…的

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庄子》

详细解释

(1).广大无边貌。 晋 陆机 《挽歌》之二:“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磅礴立四极,穹崇效苍天。”《宋史·乐志八》:“坱圠无垠,磅礴罔测。” 清 龚自珍 《黄山铭》:“走其一支,南东磅礴。” 梁启超 《论国家思想》:“ 中国 地形,平原磅礴,阨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

(2).气势盛大貌。 唐 沉佺期 《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磅礴压洪源,巍峨壮清昊。”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事抑道扬,身隐名彰。磅礴氤氲,復归其真。” 徐迟 《凤翔》:“一切都是新鲜的,热烈的,美妙的,光明的,欢乐的,振奋人心的,气势磅礴的。”

(3).混同;充满。 唐 韩愈 《送廖道士序》:“中州清淑之气,於是焉穷;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鬱积。” 明 方孝孺 《与朱伯清长史书》:“神机奇略,应变百出。忠义之气,磅礴宇内。”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四:“我们革命军的内部便有极大的旧势力磅礴着,我自己是有好多说不出来的苦处的。”

(4).扩大。 梁启超 《新民说》十六:“顾吾信夫此最少数者,其将来势力所磅礴,足以左右彼大多数者而有餘也。” 鲁迅 《集外集·说鈤》:“由是而思想界大革命之风潮,得日益磅礴,未可知也。”

(5).箕坐。《说郛》卷三八引 宋 何光 《异闻·兜离国》:“揖客入,各叙起居竟,始欲解带磅礴,俄报宫閽已啟, 周 整束冠裳,从知馆而去。” 元 金灏 《竹深处》诗:“浄扫苍苔夜留客,解衣磅礴兴无穷。” 曹亚伯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烈士纵笔一挥,立尽两纸,洋洋数千言。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搥胸,若不復忍书者。”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磅礴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磅礴”是现代汉语中兼具描绘性与动态感的词汇,其核心语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形容词用法:指气势盛大、恢弘壮阔的样态。如“气势磅礴的黄河奔腾入海”,此处的“磅礴”通过叠韵构词法强化视觉冲击力,该释义收录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版,第987页)。
  2. 动词用法:表示充满、扩展的动态过程。如“浩然正气磅礴于四海”,此用法可追溯至《宋史·乐志》记载的“磅礴罔测”,《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年修订版)第3卷第256页对此有详细训诂。

二、文学印证 该词在经典作品中具有重要表现力。毛泽东《沁园春·雪》名句“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地理意象与动态动词的组合,生动展现红军长征的雄伟气魄,此例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鉴赏》权威注本。

三、语素溯源 “磅”“礴”二字原为独立计量单位与形容词性语素,《说文解字》释“磅”为“石声也”,段玉裁注“凡物之重厚者皆曰磅”,而“礴”在《玉篇》中被训为“广大貌”,二者组合后形成复合式合成词,该构词规律详见《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89页、第412页的相关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磅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áng bó(注意“磅”不读作bàng),主要用于形容气势或景象的宏大与壮阔。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气势盛大
    形容事物具有排山倒海般的恢弘气势,如“气势磅礴”。这种用法常见于描述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或抽象概念(如思想、精神)的雄伟。
    :毛泽东《长征》中“乌蒙磅礴走泥丸”,以磅礴形容山势的雄伟险峻。

  2. 广大无边
    指空间或范围的辽阔无垠,如“磅礴于四海”。
    :《庄子》中“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形容包容万物的浩瀚境界。


二、引申与扩展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场景

  1. 自然景观:形容山脉、江河的壮阔(如“黄山磅礴”)。
  2. 抽象概念:描述精神、思想或时代的宏伟(如“共产主义思想磅礴于世界”)。
  3. 文学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常见于诗歌、散文中。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搜狗百科、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辩囿豳人鄙笑不到家裁诏逞私逞味漦龙驰涌淙潨典变颠隳定神订述低微洞中多于访事人佛爷感旧根嗣公输含叹鹤民国黄桑徽繣饯馆金丹禁烟举最客主朗读烂若披锦连曡连三漏火漏眼不藏丝鸾单挛牵猫精闵默靡响目标慕尚蛲瘕孽海清孱轻轩秋径入冠身后殊方四七思省挺缓晚夕夏璜香烬仙坛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