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交绥的意思、交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交绥的解释

(1).谓敌对双方军队刚接触即各自撤退。《左传·文公十二年》:“ 秦 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 杜预 注:“古名退军为绥。 秦 晋 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至争而两退,故曰交绥。” 汉 焦赣 《易林·需之同人》:“两矛相刺,勇力钧敌。交绥结和,不破不缺。” 宋 陈师道 《赠赵奉议》诗:“旧好无新功,终年此交绥。未须坚百战,当即建降旗。”

(2).交战。《梁书·武帝纪上》:“接距交绥,电激风扫。”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南宫载勋业,凡百慎交绥。” 陈春生 《庚子惠州起义记》:“革军在距 法梅湖 四英里之 三角湖 地方,与官军交绥,将官军击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交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演变特征的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础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交绥"本指古代两军交战时,主将的指挥车(绥车)相遇对峙的状态,体现古代车战礼仪规范。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的秦晋河曲之战:"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此处特指双方战车阵列相接的军事场景。

二、语义演变过程

  1. 交战说:自唐代起,学者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提出新解,认为"交绥"应理解为短兵相接的实战状态,该观点后被《辞源》收录为重要释义
  2. 退军说:清代考据学家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另辟蹊径,通过分析"绥"字的古义,主张该词应指交战双方各自退兵的特殊军事行为

三、现代应用范畴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古代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及军事史学术讨论,常特指先秦时期具有礼仪规范的战车对阵形态。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其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语义指向。

网络扩展解释

“交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指敌对双方军队刚接触即各自撤退
    这一含义源自《左传·文公十二年》的记载,杜预注中提到“古名退军为绥”,即“绥”指退兵。当两军交战意愿不坚定时,短兵相接前便各自撤退,称为“交绥”。例如:“秦晋志未能坚战,短兵未至争而两退,故曰交绥。”(《左传》注)

  2. 指两军交战
    在后世文献中,“交绥”逐渐演变为“交战”之意,如《梁书·武帝纪》中“接距交绥,电激风扫”,以及杜甫诗句“凡百慎交绥”,均指双方军队实际交锋。


二、使用辨析


三、例句参考

  1. 撤退义:“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
  2. 交战义:“两军交绥,电激风扫。”(《梁书》)

建议阅读原始文献(如《左传》《易林》)以更全面理解词义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霜罢倦抱腰绿北镇熚熚烞烞兵燧比疏孛相漕司长龙戳咕触手辞证狄水蕃坊高下任心官饷耗费豪丽闳侈画蛇足角本交股民脚胫集餐解铃还需系铃人旌帛金镞箭击壤歌酒湩俊赡抗力亢毅魁头劳弊雷首量瓶留蹛论举旅涂毛石娩出秘草母服蹑凫朴素无华谴考遶梁神经末梢守义顺请舒歗泝洄搨本条写题旨推谢威严污淖歙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