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脣贩舌的意思、膏脣贩舌的详细解释
膏脣贩舌的解释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其外膏脣贩舌,分路扬鑣,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清 黄宗羲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弟焉得膏脣贩舌,媚死及生,周旋其刻薄之心乎?”参见“ 膏脣拭舌 ”。
词语分解
- 膏的解释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细粮)。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
- 舌的解释 舌 é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
网络扩展解释
“膏唇贩舌”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gào chún fàn shé,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指人善于巧舌如簧,通过卖弄口舌达到目的,常带有贬义色彩,形容言辞浮夸或刻意煽动。
词源与出处
- 最早文献:出自南朝陈代徐陵的《与杨仆射书》——“其外膏脣贩舌,分路扬鑣,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 清代例证:黄宗羲在《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中亦用此词:“弟焉得膏脣贩舌,媚死及生,周旋其刻薄之心乎?”
用法解析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言语行为。
- 感情色彩:通常含贬义,暗指通过诡辩或煽动性言辞影响他人。
- 近义词:膏唇拭舌、巧舌如簧。
延伸学习
该成语中的“膏唇”原指涂抹油脂使嘴唇润泽,比喻修饰言辞;“贩舌”则指贩卖口舌技巧,合起来强调对言辞的刻意经营。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于中性或褒义场景。
如需更全面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膏唇贩舌》这个词是指那些善于用甜言蜜语、巧舌如簧来讲人情世故或施展口才技巧的人。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膏”、“唇”、“贩”、“舌”。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中,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巧妙使用言辞和语言来影响他人的人。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膏唇販舌」。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中,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的意思是相同的。例如,在古代有时会将“膏”写为「膪」,但表示的仍然是涂抹于嘴唇上的膏状物质,而“贩”有时会写为「販」,表示的仍然是买卖的意思。
一个例句可以是:“他是个膏唇贩舌的人,总能说服别人相信他的观点。”
一些相关的组词可能包括:膏唇相许、膏唇拭舌、贩卖嘴皮子等。
《膏唇贩舌》的近义词可以是口若悬河、巧舌如簧,反义词可能是沉默寡言、语不惊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