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om] 扫地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也叫“扫把”
(1).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赵树理 《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2).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扫帚是用于清扫地面垃圾或杂物的工具,通常由竹枝、高粱穗、棕丝等植物纤维捆扎而成,现代也常用塑料丝制作。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物理摩擦清除灰尘、碎屑等杂物,广泛应用于家庭及环境卫生维护。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扫帚"指"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多用竹枝、高粱穗、棕毛等扎成,比笤帚大"(1281页)。其特点是柄长头宽,适用于清扫较大面积的地面,如庭院、街道等。
《汉语大词典》记载,"扫帚"古称"彗",早期以竹、苇、棕榈等天然材料制作。如《礼记·曲礼》"国中以策彗恤勿驱"中的"彗"即指扫帚(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卷,68页)。现代则发展出塑料丝、尼龙丝等材质,更耐用且成本低廉。
《新华字典》明确区分二者:"笤帚"较小,用于室内精细清扫;"扫帚"较大,用于户外或大面积清扫(商务印书馆,第12版,432页)。这一差异在北方方言中尤为显著,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混用现象。
在民俗中,扫帚被赋予驱邪寓意。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除夕"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扫帚象征辞旧迎新(中华书局,卷十,145页)。部分地区至今保留"扫尘"年俗,寄托祛除晦气的愿景。
参考来源
以下是“扫帚”的详细解释: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常见工具,多用竹枝、芒草或棕榡扎成,体积比笤帚更大,主要用于清扫地面较大的垃圾或尘土。其名称在汉语中也可写作“扫箒”,属于偏正式合成词,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提到“破扫帚”,即指此物。
在植物学中,“扫帚”也指蔾科植物地肤(学名:Kochia scoparia),因其枝干细密、形似扫帚而得名,常作为观赏植物或制作天然扫帚的原料。
据记载,扫帚由夏代的少康发明。最初用野鸡毛制作,后因易磨损改良为竹条和草质材料,成为耐用工具。
如需进一步了解植物“地肤”或扫帚的演变,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百科词条。
班期不可言喻采效炒冷饭侈论充闾之庆创造亚当槌棒大行星叠岭层峦东张西张顿进贩徒风生兽共变法功狗官书沽恩轨道国美何限后命缓急相济胡帽犀货卜火囤货质酱紫较瘦量肥诫谕济济排排脊杖抉关沮废峻岭看竹跨国公司庙祏蝻虫扁舟平序奇瑰青霭穷阙袪除三谏搔头抓耳上开省头草深入膏肓朔边粟错桃源客特洛伊木马通易退火突磨顽游县灋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