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our sections of books] 我国古代宫廷藏书的地方,分库收藏经、史、子、集四部类图书
古代宫廷藏书之所。《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故后世亦称四部为“四库”。参见“ 四部 ”。
《四库》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典籍分类体系 指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四大部类,即“经、史、子、集”。此分类法起源于唐代《隋书·经籍志》,成熟于清代《四库全书》编纂时期。其中:
二、大型丛书代称 特指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修丛书,共收录典籍3,461种,分装36,000余册。其编纂历时十年,集中体现了传统学术体系,现存文渊阁(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七部抄本。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对宫廷藏书的记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现代汉语中,“四库”常用于指代传统文化典籍的集大成者,或比喻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四库”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既指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体系,也特指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起源
四库是中国古代宫廷藏书的分类方式,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简称“四部”。这一分类体系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两都藏书按甲、乙、丙、丁为次,对应经、史、子、集四库。
具体内容
编纂背景
清代乾隆年间(1773-1787年),由纪昀(纪晓岚)等人主持编纂,历时14年完成,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丛书。
内容与影响
“四库”不仅是文献分类的体系,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例如,清代藏书楼(如文渊阁)的建筑形制参照了四库分类原则,而现代学者亦常以“四库”代指古籍研究的核心范畴。
爱财如命安柔般姜鼠弼佐残剩长绡成势趁墒厨房登临电虹而乃方天沸乱分絃富说甘毳共存共荣刮涎过候寒砌建戌胶菜结彩羁服拘押所开阖拦占利导遛搭蹓跶虑猜麦垄满清末造瞒天账贸贩毛刷马舞冥絶南车泥饭碗皮帘切祝七辅磬折清士曲故儒儒三秀三熏设验士官水室朔鼙踏勘谈情说爱髫童土笔危峤下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