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爻的意思、卦爻的详细解释
卦爻的解释
《易》的卦和组成卦的爻。《唐书·历志三上》:“ 京氏 又以卦爻配期之日……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卦爻之辞,皆九六者,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朕。”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他他他论阴阳少讲习,我我我论卦爻多参破,休休休我根前还卖弄甚么《周易》的课。”
词语分解
- 卦的解释 卦 à 古代用来占卜的符号:八卦。占卦。变卦(借指已定的事情又改动)。卦辞。卦义。 笔画数:; 部首:卜; 笔顺编号:
- 爻的解释 爻 á 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爻象(.卦的形象;.喻形迹、真相)。 笔画数:; 部首: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卦爻”是《周易》中两个核心概念,分别指代构成《周易》符号体系的基本单位和元素。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卦
- 基本含义: “卦” 指《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系统。它由三根“爻”按不同方式叠合而成,形成八种基本图形,称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种基本卦象两两相重,又衍生出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六十四卦”。
- 功能与象征: 每一个“卦”代表一种特定的状态、情境或发展趋势,是古人用来象征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抽象符号。例如,“乾卦”象征天、健、刚强;“坤卦”象征地、顺、柔顺。
二、爻
- 基本含义: “爻” 是构成“卦”的基本符号单位。爻只有两种基本形态:
- 阳爻 (—): 一条连续的横线“—”,象征阳、刚、动、奇数等属性。
- 阴爻 (- -): 一条中间断开的横线“- -”(或写作“⚋”),象征阴、柔、静、偶数等属性。
- 结构与位置: 每个“卦”由六个“爻”自下而上叠加而成。这六个位置从下到上依次称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爻的位置不同,其象征意义和吉凶判断也不同。
- 功能与变化: “爻”是《周易》占卜和哲理推演的最小单元。通过观察爻的阴阳属性、所处位置以及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如是否“当位”、“相应”、“相比”等),并结合特定的卦辞、爻辞,可以解读事物的状态、预测变化趋势、阐释人生哲理。爻的阴阳互变(如阳爻变阴爻,或阴爻变阳爻)是《周易》“变易”思想的核心体现。
三、卦爻的关系与整体意义
“卦”与“爻”密不可分:
- 整体与部分: “卦”是由“爻”组成的整体结构,“爻”是构成“卦”的个体元素。理解一个卦的整体含义,必须分析其内部各爻的具体情况和相互关系。
- 象征体系: “卦”代表宏观的场景或阶段,“爻”则代表在此场景或阶段中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具体因素或发展节点。
- 占卜与哲理: 在《周易》的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占筮还是义理阐发),都是通过解读具体的卦象(整体)和爻辞(局部及其变化)来进行的。“卦爻”共同构成了《周易》预测吉凶、阐发宇宙人生规律的核心符号和理论工具。
四、引申意义
“卦爻”一词也常被用来泛指《周易》的符号系统、占卜方法或相关的哲学思想体系。
参考来源:
- 《周易》原文及历代注疏(如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朱熹《周易本义》)。
- 权威汉语词典释义(如《辞海》、《汉语大词典》)。
- 中国哲学史、易学史研究著作(如朱伯崑《易学哲学史》)。
网络扩展解释
卦爻是《易经》中的核心概念,由“卦”和“爻”两部分组成,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构成
-
爻
爻是《易经》的基本符号,分为两种:
- 阳爻:用“—”表示,象征刚健、主动等阳性特质;
- 阴爻:用“--”表示,象征柔顺、被动等阴性特质。
爻的排列组合形成卦象,反映宇宙万物的动态变化。
-
卦
由三个爻叠加组成八卦(如乾☰、坤☷),八卦再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例如:
- 乾卦:三阳爻(☰),象征天;
- 坤卦:三阴爻(☷),象征地。
二、卦爻的象征意义
- 三才结构:六爻卦中,初爻、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五爻、上爻代表“天”,体现天、地、人三才的互动关系。
- 变化本质:爻的交错与变动象征万物发展规律,如《梦溪笔谈》提到“卦爻之辞,皆九六者,惟动则有占”。
三、历史与应用
- 文献记载:唐代《历志》、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等均记载卦爻在历法、占卜中的应用。
- 哲学内涵:卦爻系统不仅是占卜工具,更蕴含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概括,如阴阳平衡、物极必反等思想。
四、示例说明
以坎卦(水)为例:
上下为阴爻(--),中间为阳爻(—),即“☵”,象征水的外柔内刚特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卦爻组合规则或六十四卦解析,可参考《易经》原文或权威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八顾冰室博荡铲刀成家立计痴伯子痤赘甸农吊索咚咚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断絶罚首凤起干傺港汊戈矢宫娥关燧果皮汉甘露鼎皇遽豁蒙楼硷土祭七滥尸列功覆过梨花嶙嶒里言龙脑薄荷买红迷迭母财偏伍清狂庆暖磬竹难书沁润缺货忍容溶溶滟滟瑞征入头设卫授衣霜竿水品书卷气踏鼓讨人嫌调嘴弄舌贴墨头上土中丸髻喂虎割肉小聚笑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