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蒲璧的意思、蒲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蒲璧的解释

古代一种上面刻有香蒲状花纹的璧。是表示爵位的一种信物。《周礼·春官·大宗伯》:“子执穀璧,男执蒲璧。” 郑玄 注:“穀,所以养人;蒲为席,所以安人,二玉葢或以穀为饰,或以蒲为瑑饰,璧皆径五寸。” 唐 韦应物 《送令狐岫宰恩阳》诗:“行行安得辞,荷此蒲璧荣。”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穀璧》:“蒲璧界画细文,形似蒲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蒲璧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玉器,特指带有蒲席纹饰的玉璧,属于周代“六瑞”制度中象征男爵身份的礼器。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与形制特征

  1. 字义解析

    “蒲”指蒲草(香蒲科植物),其茎叶可编织席垫;“璧”为扁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

    来源:《说文解字》释“蒲”为“水草也,可为席”(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纹饰特征

    璧面雕刻蒲席纹,呈现交错编织的几何图案,形似蒲草编制的席子,而非写实植物纹样。

    来源:清代戴震《考工记图》载“蒲璧纹如蒲席文”(《戴震全集》)。


二、礼制功能与文化内涵

  1. 等级象征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蒲璧为“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中的男爵信物,位列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末,代表身份等级。

    来源:《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2. 寓意解读

    蒲草柔韧且可制席,象征安民之德。《礼记》郑玄注:“蒲璧,取蒲为席,安人之意。”

    来源:《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


三、历史演变与考古佐证

  1. 周代礼制实践

    蒲璧与圭、璧、琮等玉器共同构成祭祀、朝聘的礼器体系,多见于文献记载,但现存周代玉璧中明确辨识蒲纹者较少。

    来源: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汉代纹饰传承

    汉代玉璧常见蒲纹、谷纹、乳丁纹,其蒲纹多作浅浮雕六角格网状,延续周制而风格趋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


四、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

蒲璧:古代上面刻有香蒲状花纹的璧。是爵位最低的男爵所执之信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七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权威参考来源

  1.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3.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5.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蒲璧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仪玉器,其含义和特征如下:

基本定义
蒲璧指表面刻有香蒲花纹或六角形格纹的扁平环形玉器,是周代分封制度中代表爵位的信物,尤其象征男爵身份。

核心要点

  1. 历史背景与等级象征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周代以玉璧为爵位凭证:公爵执“桓璧”,侯爵执“信璧”,伯爵执“躬璧”,子爵执“穀璧”,男爵则执“蒲璧”。这种制度体现了“以玉示礼”的传统,蒲璧纹饰中的香蒲(可编织席垫)寓意“安人”,与穀璧的“养人”纹饰形成呼应。

  2. 纹饰与工艺特征

    • 早期蒲璧多雕刻香蒲草抽象纹样,战国至汉代逐渐演变为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
    • 汉代玉璧常见分区设计,如外区饰龙、凤纹,内区饰蒲纹,直径多在5-20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罕见。
  3. 用途与历史演变
    战国时期蒲璧已成为珍宝,用途包括:

    • 礼仪:祭祀、朝聘等重要场合的礼器;
    • 身份标识:佩戴或赏赐以彰显地位;
    • 财物功能:作为抵押品、镶嵌装饰或馈赠品。

延伸说明
需注意“蒲璧”一词在个别语境中可能被引申为名誉象征(如成语用法),但此含义非历史主流。实际文物可见于博物馆馆藏,例如战国蒲璧多呈现青玉质地与细腻工法,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挨门腤气不声不响传闻异词出豕败御辞逊倒坐得宠厎席冻笔东晋撴摔二荀坊间飞丸格桑花孤芳自赏旱路滉漾呼和浩特冱霜鞯盖搅搅僥乱解困继卿儣俍来弗及毛渠茅以升马首瓜民心不壹墨池秾艳签署清集黥配寝燕人彝荣渥散声闪躲深博胜利品绳其祖武审慎行事舍身崖四乡私鬻碎细蹄书頽沲晩蚕僞论为仁不富下半场相中闲言赘语枭悍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