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感尉 ”。感激欣慰。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与京兆李尹状》:“伏承荣膺新命,伏惟感慰。” 宋 王安石 《与孟逸秘校手书》之四:“某顿首 仲休 足下:辱手笔,感尉。” 邹鲁 《丁未镇南关之役》:“备悉兄之热心好义,实深感慰。”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他这句短语,充满了定心,喜悦,感慰的意思。”
“感慰”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感慰(拼音:gǎn wèi)的核心含义是感激欣慰,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善意或帮助感到由衷的感谢与欣慰。例如唐代李商隐的《为荥阳公与京兆李尹状》中提到“伏承荣膺新命,伏惟感慰”,即体现了这一含义。
部分词典(如、2)提到,“感慰”也可理解为通过言语或行为安抚他人心情,使其感到安心。例如在他人遭遇困境时,用关怀的话语或行动给予慰藉。
不同词典对“感慰”的解释存在细微差异,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现代汉语中更偏向“感激欣慰”的用法,而“安抚”义项多见于文学或特定语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用例。
感慰是指通过一种安慰或者鼓励的方式,使人感到安心或者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感慰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手(shǒu),总计10个笔画。
感慰的来源暂无确切记载,但可以推测它是由“感”和“慰”两个字合成而来,分别代表着情感和安慰。
感慰的繁体字为「感慰」,保持了简体字的形状和结构。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感慰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体写法无法确定。
1. 听到好友的鼓励,我感慰不已。
2. 她的温暖微笑给我无尽的感慰。
安慰、慰藉、慰劳、慰问。
安抚、抚慰、劝慰。
伤害、惊愕、悲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