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蛗螽的意思、蛗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蛗螽的解释

蝗类的总名。一说,蝗子。《尔雅·释虫》:“蛗螽,蠜。” 郭璞 注:“《诗》曰:‘趯趯阜螽。’” 邢昺 疏:“蛗螽,一名蠜。 李巡 曰:‘蝗子也。’” 郝懿行 义疏:“蛗螽,蠜者,蛗螽名蠜。《诗》作‘阜螽’。”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蛗螽》:“此有数种,蛗螽总名也。 江 东呼为蚱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蛗螽》:“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螽斯而细长者曰蟿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蛗螽(fù zhōng)是汉语中对蝗虫类昆虫的古称,特指蝗科昆虫的幼虫或特定种类。以下从词典释义、文献考证及生物学特征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词释义

  1. 字形结构

    • 蛗:从“虫”部,表示与昆虫相关;“复”为声旁,兼表“重复繁殖”之意,暗示蝗虫强大的繁殖力。
    • 螽:同属“虫”部,原指螽斯科昆虫(如蝈蝈),后引申为善鸣的直翅目昆虫。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蛗”字:“蝗子也,从虫复声”。

  2. 核心词义

    • 古代词典定义:

      《尔雅·释虫》载:“蛗螽,蠜。”东晋郭璞注:“蝗子未生翅者。”即未长翅的蝗虫若虫。

      来源:汉典网《尔雅》释义(www.zdic.net

    • 现代引申:

      泛指蝗虫,尤指成灾的蝗群。如《诗经·周南·螽斯》以“螽斯”喻子孙繁盛,后世注疏常将“螽斯”与“蛗螽”关联。


二、文献考据与用例

  1. 先秦典籍

    《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毛传注:“食心曰螟,食叶曰螣(即蛗螽)。”指蛗螽为啃食禾叶的害虫。

    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毛诗正义》

  2. 农业史料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篇》载:“蛗螽为害,一夕尽食田禾”,详述蝗灾防治措施,印证其农业危害性。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农政全书》


三、生物学特征

  1. 分类与形态

    现代昆虫学中,“蛗螽”对应蝗科(Acrididae)若虫,特征包括:

    • 体色黄褐或绿色,具保护色;
    • 后足发达善跳跃,成虫具革质翅;
    • 口器咀嚼式,群聚性极强。

      来源:《中国昆虫志》直翅目分册(科学出版社)

  2. 生态影响

    蝗虫若虫(蛗螽)在干旱后大量孵化,形成“蝗蝻”,古籍称“蝻灾”。如《清史稿·灾异志》载:“乾隆十八年,山东蛗螽生,蔽野伤稼。”


四、权威文献参考


蛗螽作为历史名词,既特指蝗虫幼虫,亦涵盖蝗灾中的成灾群体,其释义需结合古代训诂、农业文献及现代生物学综合考辨。

网络扩展解释

蛗螽(拼音:fù zhōng)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蛗螽泛指蝗虫类昆虫,属于古代对蝗虫的统称。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

  2. 不同说法
    部分文献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蛗螽特指蝗虫的幼虫(即“蝗子”),而非成虫。这一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时期或地域的用词习惯。

该词注音为ㄈㄨˋ ㄓㄨㄥ,常见于传统字典或百科类工具书,实际使用场景较为有限。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语境,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矮林爱毛反裘班锡本月不露神色残贼掣襟露肘惮畏大前提顶风疔瘇东方未明独迈顿次躲风督学使者飞昂焚膏继晷妦媶佛国公户瑰丽睆然火伏降节浇醇散朴镜心寄住局骥榼藤跨山压海括镞龙虎节面条冥报民品弥望莫此为甚饝饝骈诛鸊鷉千生万死秦牢亲慝取径人猿丧家犬生梗神媒诗局失稔水污染四絶碑讨搜通渠外出猥多窝心纤毫不爽销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