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祆庙的意思、祆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祆庙的解释

(1).即祆祠。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四:“ 东京 城北有祆庙。祆神本出西域,盖胡神也,与 大秦 穆护同入中国。俗以火神祠之。” 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祆庙建於京畿,毡裘游於内地。”

(2).即民间故事“火烧祆庙”中 蜀 帝公主与其乳母之子 陈生 相约私会处。 元 王仲元 《普天乐·春日多雨》曲:“渰 蓝桥 ,烧祆庙,镜鸞断,瑟凤魂销。”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四折:“你只待掀倒秦楼,填平 洛 浦,摧翻祆庙,不住的絮叨叨。”参见“ 祆庙火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祆庙”是汉语词汇,指祆教(拜火教)祭祀火神的寺院,具有宗教与文学双重内涵。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祆庙”即祆祠,是古代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传播时建立的宗教场所,主要用于祭祀火神。祆教起源于波斯,唐代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圣火,民间常将其与火神信仰结合。

  2.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 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提到“东京城北有祆庙”,并说明祆神源自西域,与古罗马(大秦)宗教文化一同传入,被民间视为火神祭祀对象。
    • 清代文献《中西纪事》后序中也有祆庙建于京畿的记载,反映了祆教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3. 文学典故“火烧祆庙”
    该词与民间故事“火烧祆庙”相关,讲述蜀帝公主与陈生私会于祆庙,最终因误会引发火灾的悲剧。这一典故被元代文人王仲元、石子章等引用,成为诗词中象征爱情波折的意象。

  4. 文化融合与争议
    祆庙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外宗教交流,但因祆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差异较大,文献中常称其为“胡神”,并对其祭祀活动持保留态度。例如,镇江火星庙被认为与唐代润州祆庙存在历史承继关系。

注意:以上解释综合了多来源信息,由于祆教在中国史料记载较少,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争议或讹传,建议结合权威宗教史研究进一步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祆庙》的意思

《祆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祆”是指古代宗教信仰中的一个神祇,“庙”表示供奉祆神的宫庙。

拆分部首和笔画

“祆”字的部首是“示”,笔画数为8;“庙”字的部首是“广”,笔画数为7。

来源

“祆庙”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祆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形式,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在祆教中,人们会修建祆庙来供奉祆神,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

繁体

《祆庙》的繁体字为「祆廟」。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演变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的形态会有变化。在古时候,「祆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略有差异,但整体意义没有变化。

例句

1. 我们前往祆庙祈祷安康。

2. 这座祆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组词

祆神、祆教、祆仙、庙宇、庙堂

近义词

古庙、寺庙、庙宇、庙堂

反义词

宗教、信仰、教堂、清真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