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形或类圆形物体的周长。《西游记》第四九回:“众人近前观看,有四丈围圆的一个大白盖。”
“围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圆形或类圆形物体的周长,常见于文言文或古典文学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围圆”指物体外围一圈的长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周长”,但更强调圆形或接近圆形的形态。例如《西游记》第一回描述仙石:“有二丈四尺围圆”(指石头横截面的周长)。
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围圆”,更多用“周长”替代。但在古籍解读或文言文教学中,仍会涉及该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指代物体的形状和尺寸。
提示:若需更多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西游记》相关注释版本或文言文字典。
《围圆》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团结在一起,相互包围,并且形成一个固定的范围或圈子。
《围圆》的拆分部首是「囗」和「囗」,分别表示围住和圆形。根据规范字典查询,它的总笔画数为11。
《围圆》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中,原文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围乎能救其外,脱乎可以制其内,舍近求远,实亡其实,勿谓失之。」意为了解事物的本质和顺序,以及围绕着最关键的问题展开思考。
《围圆》的繁体字为「圍圓」。
在古代,「围圆」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基本上还是由「囗」和「囗」这两个部首组成的。
1. 我们应该紧紧围圆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
2. 这个社团成员之间围圆形成,形成了一种忠诚的友谊。
3. 在工作中,团队成员围圆抱团,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项目目标。
1. 围墙
2. 圆形
3. 团团
4. 围攻
5. 圈内
1. 包围
2. 围绕
3. 环绕
1. 散开
2. 分散
3. 解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