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索头虏的意思、索头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索头虏的解释

见“ 索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索头虏”释义

“索头虏”是中国古代史籍中对北方游民族(尤指鲜卑族)的蔑称,其含义需从构词和历史背景两方面理解:

  1. “索头”之本义

    “索头”指将头发编成辫子的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如鲜卑、乌桓等)有“编发”的传统,即将头发结成辫子垂于脑后或两侧,形似绳索,故汉族史家称之为“索头”。此称谓源于对其外貌特征的直观描述。《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索头”词条,释义为“发辫;亦指编发为辫的民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9卷,第888页。

  2. “虏”之贬义色彩

    “虏”在古汉语中意为“俘获、奴隶”,常被用作对敌对方或异族的蔑称,带有强烈的贬低、敌视意味。将其加于“索头”之后,反映了古代汉族史家(特别是南朝政权)对北方异族政权的敌视与贬损态度。

  3. 历史语境与指代对象

    该词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史书(如《宋书》《南齐书》)常以此称呼建立北魏等政权的鲜卑族及其统治者,因其统治区域在黄河以北,故也蔑称为“索头虏”或简作“索虏”。例如《宋书》设《索虏传》专记北魏史事。

    来源:沈约《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文化差异与民族歧视

    “索头虏”一词集中体现了古代华夷观念下的文化中心主义与民族歧视。汉族史家以自身束发戴冠的习俗为文明象征,将游牧民族的编发习俗视为“野蛮”标志,并以此作为区分“我族”与“异族”的重要符号,进而强化政治对立。

    补充来源: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司马光《资治通鉴》相关记载(中华书局点校本)。

“索头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方鲜卑族政权的蔑称。“索头”指其编发为辫的习俗特征,“虏”则带有俘虏、蛮夷的贬损之意。该词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民族对立与文化偏见的产物,主要见于南朝官方史书。

网络扩展解释

“索头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方民族(尤其是北魏等政权)的蔑称,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词源与基本含义

2.文献记载

3.相关称谓

4.其他解释辨析

“索头虏”是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对立的产物,主要反映南朝对北族发式习俗的贬斥。研究时需结合《宋书》《南齐书》等原始文献,并注意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邦诬饱谙世故北苑茶鼻元音乘坎摧枯折腐地垒翻黄倒皂非熊蜂蜜符别负郭田覆海跟跖公羊柜吏害寇划线货驳交存角歌佼人洁慤精洁矜闵即禽羁曲凯归口不二价匡立酷官留迟笼铜马会旄象梅花大鼓盟香闹攘涅而不淄逆冒浓浓女娘皮骨凭空揑造穷壤起始球鱼气踰霄汉犬牙相错商搉神效诗札说分上图谋不轨脱卯为法威荣无籍人雾散无所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