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回纥。详“ 回紇 ”。
见“ 迴紇 ”。
回鹘(又称回纥)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其历史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亚地区发展有深远影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回鹘最初指回纥人,是铁勒诸部的一支,后扩展为对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泛称。其名称源于古突厥语,788年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猛禽)”之意,象征勇猛与敏捷。
起源与崛起
回鹘源自铁勒部落,早期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色楞格河与鄂尔浑河流域。唐代初期,在唐朝支持下击败突厥,并于744年建立回鹘汗国,疆域横跨蒙古高原至阿尔泰山。
与唐朝关系
衰落与迁徙
840年,回鹘汗国因内乱和黠戛斯攻击瓦解,部众分三支西迁:
民族融合
回鹘与汉、吐蕃、契丹等民族交融,部分融入华北汉人,另一些成为维吾尔族祖先的重要组成。
语言文字
回鹘文源自粟特字母,后被蒙古文借鉴,成为元朝官方文字之一。
宗教与习俗
早期信仰萨满教,后受摩尼教、佛教影响,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其服饰(如回鹘髻)、骑射传统在唐代广泛传播。
回鹘的历史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其西迁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文化、经济交流,为新疆地区的民族格局奠定基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分支(如甘州回鹘)或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可参考敦煌文献及《新唐书》等史料。
回鹘,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即回纥部落的人。回鹘一词的拆分部首是“囗”和“鹿”,它的笔画数是12画。
回鹘一词来源于古代,最早见于北魏的史书《魏书·列传第二十六·许肉山刘肉山》:“又旬日,里守告引奇特铃鹿。”其中的“铃鹿”即指回鹘族的头饰,后来逐渐演变成回鹘一词。
在繁体字中,回鹘的写法是「回鶻」,只是外形稍微有所变化,但意思和拼音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回鹘这个词的古时候汉字写法是「烀瞘」。烀意指烟火,瞘意指眼皮的下垂。这个写法主要是通过形声兼容的方式来表示回鹘这个词的含义。
以下是回鹘一词的例句:
1. 回鹘部落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
2. 在历史上,回鹘部落曾与中国有密切的交往。
回鹘帐篷、回鹘文化、回鹘部落、回鹘族群
突厥、葛逻禄、回纥
中原汉族、南方游牧民族
【别人正在浏览】